山西朔州山阴标准化奶牛养殖工作纪实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质量报  查看:
    核心提示:

      从开始实施国家标准化项目,到推广这一项目,再到用标准来规范产业链上出现的新情况,山西朔州市山阴县的奶牛饲养标准化工作实现了“三级跳”,每次都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一级跳: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山阴县的乳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较为缓慢。到1997年,奶牛养殖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逐步上了规模、上了档次。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高产奶牛养殖工作标准化示范国家级项目。为实施这一项目,山阴县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山阴县质量技监局,该局抽调技术人员查资料、访农户、深入调查,编制了山阴县地方标准《奶牛饲养管理综合规范》。各有关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标准化领导组,落实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户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实施,同时建立了种畜、防疫和饲料三个服务保障体系。

        在示范过程中,该局采取先拟定重点后带动周边,再扩张、辐射的办法,使全县建立起奶牛标准化养殖场9个,奶牛示范乡镇网点13个,示范奶农1500多户,奶牛存栏达到5万多头。在标准推广过程中,该局走上了一条新路子,即“以基地带动养牛大村”,使奶牛标准化养殖又增加了7个,10头和100头以上奶牛养殖户和零散养牛户的数量也较大增长,奶牛存栏达到5.8万头。二级跳:形成了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稳步推进,不仅带动了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至2003年,山阴县奶牛存栏58387头,比2002年同期增长17.65%。奶牛业实力增强,促进了乳品飞速发展。全县原有6家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达5万吨,系列产品达80多个,其中古城乳业已成为龙头企业,奶粉生产量占全省市场的2/3,销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2002年,伊利集团、蒙牛乳业纷纷落户山阴,推动了奶牛业的发展。奶牛业的发展也拉动了种植业,促进了农副产品的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全县玉米种植由原来的1万公顷扩大到1.7万公顷,农副产品由原始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出新品、出精品的方向发展,走上了农区、县域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养奶牛生态效益明显,单头奶牛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牛粪可以改良中低产田,全县形成了以加工促养殖,以牧业促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新格局。三级跳:产业链有了新发展

        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是产业链上的两个重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奶站(奶品收购站)又是这根链条上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奶牛的银行,是乳品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随着产业化趋势的发展,原来的奶站布局不合理,鲜奶收购以散收奶为主,不法商贩掺杂使假等问题较为突出,奶站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朔州市质量技监局及山阴县局从服务奶业发展出发,一方面严查鲜奶和乳制品掺杂使假活动;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于2004年年初组织人员很快起草制订了《山阴县生鲜牛奶收购质量技术规范》和《奶站建设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标准的实施,为依法治市、规范奶业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

        农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三农”,致富了百姓。截至目前,山阴县1万头以上的奶牛乡镇达2个,3000头以上奶牛乡镇达5个。农民收入增加,仅奶牛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可达96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

        作者:本报记者 王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