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一杯奶
    日期:2011-05-25 11:21  编辑: admin  来源: 广州市奶业协会  查看:
    核心提示:节日,不仅是一种庆典的形式,而且是一种潮流。不知你是否发觉,中国人现在也在“玩”起这一弄潮儿来了。

      我心目中的一杯奶

       

      --写在2011年“国际牛奶日”到来之际

      作者:广州市奶业协会王丁棉

            (2011年5月24

      节日,不仅是一种庆典的形式,而且是一种潮流。不知你是否发觉,中国人现在也在“玩”起这一弄潮儿来了。节日的名堂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有国家庆典的,有民间传统的,还有泊来的和各行业的。例如国庆节、元旦节、春节、中秋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护士节、情人节、圣诞节、泼水节、葡萄节、荔枝节等不少于几十个。惊喜的是,牛奶行业也有自己的节日“国际牛奶日”。此节日的发源地为德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德国的促进牛奶消费者协会为了加强消费者与牛奶生产者之间的沟通,以及让消费者能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牛奶加工及产品的最新动态等有关的情况,率先提出要创办一个牛奶行业自己的节日“国际牛奶日”。这个提议在1961年和2000年分别得到了国际牛奶业联合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和接纳,并正式开始在各国推广流传。我国正式推广举办“国际牛奶日”是在1999年。国际牛奶业联合会最初设定的“国际牛奶日”是每年5月份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这个日期更改为每年的61,并把“国际牛奶日”改名为“世界牛奶日”。

      每逢世界牛奶日来临之际,政府、媒体、行业协会和乳品生产企业等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策划、组织和举办一些庆典活动。有开设奶业发展论坛的,有组织大型公益宣传和专家咨询活动的,有乳品企业让利促销的,有专家撰写普及牛奶知识或印发宣传册子免费派发的,有新闻媒体大版面介绍牛奶发展历史或讨论热点问题的,形式多样,场面热闹。“世界牛奶日”这种公益性的宣传活动,对促进牛奶的生产和培养国民的饮奶习惯,的确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城市以及一些乳品企业在开展世界牛奶日公益宣传活动时,却偏离了世界牛奶日最初设立的宗旨与目的。他们不再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想了解牛奶生产(含牛奶产品加工)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商业化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已渐渐地演变为纯碎的产品促销活动,一些市民对此将“世界牛奶日”戏称为“牛奶降价日”。世界牛奶日在这些城市和厂家的眼中,已经跑了调,变了味。他们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更多的是商家与消费者的交易行动,世界牛奶日往日的光彩,显然黯淡了很多。对上述的现象,我身为业内人士感到非常心酸与无奈。

      近些年来,由于业内的一些败类丧尽天良蓄意牛奶造假,使得牛奶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故此,在近几年的世界牛奶日公益宣传活动中,市民咨询的话题或内容十有九八都涉及到牛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甚至有的市民是直接来投诉产品质量问题的。这些市民,以前关心的都是牛奶的营养性和种类选择性等此类的问题,而现在他们已把关注点聚在哪一个品牌牛奶它的质量与安全信不信得过这一焦点上了。在他们的心目中,眼前的一杯奶已经成为令他们又爱又恨又不太信任的一杯奶了。

      十多天前,我有一位在广州某知名奶粉公司任主管的朋友从澳大利亚回来。她刚下飞机就立马与我谈起澳洲牛奶与国内牛奶口感与质地差别的问题。她说:“澳洲牛奶的天然芬芳与挂齿留香,令她终身难忘,这与国内喝的牛奶口感有截然不同的感觉。”她还用调侃的语调质问我:“国内哪里能喝到这种牛奶?”另外还有几位朋友、同学此前也从澳洲、新西兰等国探亲或旅游回来,在与他们谈起对这两个国家牛奶的感慨与评价时,他们都同样感受深刻赞叹不已,似乎异口同声地声称在“牛奶天国”那里饮奶简直是一种享受,那杯纯朴芳香的奶才是他们心中的那杯奶。其实,我的这些朋友和同学在异国他乡所享受到的甚是回味的那杯奶,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亦曾有幸在国内品尝过。在1975年深秋的某个周日,那年我刚满20周岁,已离开乡井进入广州市?在一间专业学校读书。在一位身在某国营牧场工作的熟人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从牧场一次性购买到了5公斤的生鲜牛奶。在那个牛奶极为稀缺的年代,这一下子能买到5公斤的鲜牛奶,可想而知此时际的心情是那么多兴奋和激动啊(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大跃进、公社化”和“抓革命促生产”的光阴中度过。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这30年的时间里,能喝上一口牛奶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限的牛奶供应也只能凭票限量特供给孕妇和婴幼儿食用。家中尚若有亲朋好友生病住院,探病者最好的慰问品也只能是一瓶“麦乳精”。若能买得到一两瓶炼乳,那已是很幸运的事了)。然而,牧场的员工告诉我:“鲜牛奶不能存放太久,你得尽快喝完它”。在那个年代,不仅牛奶需凭票购买,单车、手表、缝纫机也得凭票供应,用于存放牛奶的冰箱更是无从谈起,原先计划好了的让自己一个人独自一连几天都能饮上奶的美好想法,在现实中不得不破灭成为泡影。无奈之下,我只能将牛奶用铁锅煮沸,后又随即邀来10多位与我一样生长在农村从未喝过牛奶的同学,一道分享这一锅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酿造的琼浆玉露。也许这是人生以来头一次喝牛奶的缘故,又或是因为当时给奶牛投喂的饲料与饲养方法与现在的不同(当时牧场采取的是半放牧、散栏饲养和不加投喂精饲料的饲养方式),杯中牛奶进入口当时,便顿觉奶味浓烈和格外清香,而且那种奶香芬香味是纯天然的那一种,特别是当牛奶停留在口腔与咽喉部位卡片刻之时,那种甘露般的乳香令人感到特别清爽和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当年校园同学欢饮牛奶之?虽至今相隔35年有多,但当我与当年有幸同喝牛奶的几位同学相聚在一起忆起此陈年往?时,他们依然在深深地回味着,仍然对那杯香奶记忆犹新。也就是这一杯奶,成为了我以后几十年心中一杯奶的风味坐标。但很可惜,这种纯天然的香浓牛奶在近十几年中已很难再次品尝到,这种奶品似乎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它只能成为我的记忆。

      当今市场上的牛奶产品琳琅满目,可谓是数不胜数,不同口味的品种已超百,但是能以纯天然独特的香浓口味让人青睐的产品?不多见。相反,那些人为调配香味的或者那原牛奶独特香味被众多添加剂味道完全淹没的产品,却充斥着整个市场。即使是打着“纯奶”名堂的产品,其纯度也令人担忧。因为这杯奶已面目全非,不是被取走了某些成分,就是被添加了某些成分,或者是在加工工艺上多做了一些手脚(例如闪蒸)。比较接近我心目中的那一杯奶,唯有巴氏灭菌低温奶这一品,这种奶产品的天然风味算是被保留得最完好或最为接近的。巴氏奶在2000年之前,曾在中国的牛奶市场上独领风骚,并曾占领过7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好景不长,它渐渐地已被超高温灭菌的常温奶及其乳酸饮料围剿得节节败退,大好的半壁江山只好拱手让给后来居上者,此番境遇不禁令人惋惜。但在国外,巴氏奶的市场霸主地位,至今仍然固如金汤,无可撼动,目前仍霸占着90%以上的液态奶市场份额。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由于无需冷链配送,且保质、存放期长和随时随地方便饮用等特点,已在中国市场上风靡了十年,目前的年销售总量应不少于400亿包,大约占据液态奶市场的65%左右市场份额。这种被业内人称为“罐头牛奶”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市场战绩,它应该多谢纸盒包装供应商瑞典利乐公司,是它们把伊利、蒙牛这两家企业精心培植成为常温奶的市场大鳄,在中国引领了牛奶消费市场。目前,常温奶已在全国市场无处不见,并已成为垄断格局。我曾记得,中国民间有这么一句说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风水运气终会流轮回转” 。在我看来,在上一个十年,常温奶的强盛势头已走到了尽头,也许下一个十年,常温奶不太可能会继续被玩得风山水起了吧。从强盛到衰弱,这是它的必然结局。就其产品的风味与营养方面,在我所认识的生物、医学、营养专家当中,有位隐士型的专家他竟然将常温奶排列在五大奶制品的倒数第二位。这难怪这种牛奶在国外或国际市场上一直难成气候,一直无多大作为,一直难受人推崇和难得出人头地。就个人消费选择而言,若在有巴氏奶、酸牛奶、奶酪等这此产品可供选择的前提下,我必然会断然地将它放去或遗弃。看来,常温奶在我的心目中是没有多大的地位啊。

      其实,我心目中的这一杯奶,选择的条件与定位的标准,并非只强调牛奶的天然性、风味、口感、新鲜度和营养等这些要求或标准。我更加注重和关注的是,在于这杯奶的质量与安全。因为食品安全是人类健康与生存不可突破的一道防线与底线。2008年时,小小的一种无色无味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业内将它称为蛋白精或蛋白粉),足以把中国奶业行业的信任度遭受毁灭性打击,瞬时奶业发展环境危机四伏。随后又爆出牛奶添加尿素、双氧水、β-内酰胺酶(解抗挤)、皮革水解蛋白、麦芽糊精、奶精等多达20余种的添加剂。这样的一杯奶,实质上已经成为化工、农药和其他添加剂的混合物,可以说,这已是一杯名符其实的 “毒奶”。如果经常饮用这样的牛奶,势必会因此诱发某些疾病。像这样的牛奶,你敢放心去饮用吗?它的安全保障又从何来?饮奶者,质量安全应为第一要素,营养与风味等应被视为第二要考虑的要素。中国奶业的同仁们,你们何日才能满足和让我放心地实现心中那一杯奶的愿望?我已在默默地期盼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