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奶退市 折射民营乳业生存困境
    日期:2010-11-18 00:00  编辑: □陈柯  来源:   查看:
    核心提示: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重庆乳品业界涌现出了大批带有民营背景的企业,包括太易乳品、海浪乳业、三高品冠。经过十多年市场的大浪淘沙,三高如今已隐退;海浪乳业因为亏损,负责人卷款潜逃,2009年厂房拍卖……
        

      重庆市奶业协会常务会长刘德君表示,二三线乳业品牌的消失,市场原因很大,关键在于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黄国旭是重庆天友乳业乳品一厂的厂长,自今年10月以来,他都在忙碌着一件事情??为天友改造厂房。而需要改造的厂房正是位于渝北区金石大道97号,昔日是竞争对手三高品冠(以下简称三高)的总部。笔者随即在市内各大超市了解到,作为曾在重庆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民营乳品品牌,三高的产品已在半年前就停止销售了。黄国旭表示,天友租赁三高厂房的合同最快将在本周内签字,意味着三高将彻底退出大众视线。

       上月中旬,笔者来到三高总部,厂区显得很冷清。笔者想要进入一探究竟,但被保安阻拦并告知:“这里早就停产了”。
        

      几经周折,笔者找到了曾在三高任职的田园,他曾是三高品冠的副总经理。田园回忆,6月21日,他最后一次参加公司会议时,集团领导宣布三高正式停产。实际上从4月份开始,有的生产线就没有运行了。“设计的产能是年产5万吨,但是由于产品销量不断下滑,在停产的前一年,日产量仅10多吨,亏得多的时候每个月要亏50多万元。”田园告诉笔者。
        

      那么三高曾经的经营场地,为何又会被天友租赁?天友乳业总经理邱太明称,三高生产场地的所有者为渝惠食品集团。此次租赁主要由国资委牵头撮合,而且天友乳业和三高两家企业仅一墙之隔。邱称,天友首期将投资2000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之后这里将成为天友的车间,主要生产酸奶。“租赁合同正在进行最后的审核。”黄国旭告诉笔者。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渝惠食品集团董事长秦文武,以及三高目前的董事长及法人张晓强的证实。

      三高是怎么垮的?

      包装上犯了低级错误
        

      三高作为重庆乳品行业曾经的老二,一度风光无限。曾被当时重庆的乳业老大??天友乳业视作头号竞争对手,双方甚至一度“大打出手”,但如今的情形却是天壤之别。
        

      要说三高,其创始人何涛不得不提。笔者多方打探,得知何涛现已不在重庆,最近一次亮相是今年4月以高科奶业分管技术研发的副总经理的身份露面。笔者辗转联系到了何涛的丈夫、曾担任三高乳业董事长的盛勇。对于笔者的电话采访,盛勇很低调地表示:“我上月中旬已经离开重庆,现在和三高已无瓜葛。”随即挂了电话。笔者通过查阅市工商局出具的企业变更档案,走访了当时在渝惠集团以及曾在渝惠集团的前身市商务集团任过职的相关人士,勾勒出三高的发展轨迹。

      崛起:靠技术迅速壮大
        

      2000年前后,在“学生奶”盛行的背景下,重庆市乳品企业进入了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当时涌现出了包括太易、海浪等乳业品牌。此时,中国发酵奶泰斗级人物盛延龄的学生及儿媳、在英国取得了发酵专业博士的重庆妹儿何涛,辞去了太子奶副总经理的职务,和丈夫盛勇回到山城自主创业。
        

      他们与当时的重庆食品集团联手,双方共同出资650万元成立了三高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何涛夫妇以当时在国内独一无二的益生菌技术作价130万元技术入股,食品集团占股80%,何涛夫妇则为20%。2003年,何涛、盛勇夫妇增持三高乳业股份至51%。三高乳业也由国有控股变为了民营控股。
        

      靠着“益生奶酪”等拳头产品,三高乳业迅速在重庆乳品行业打出一片天地,所开发的60多个品种销往了西南地区30多个大中城市,拥有4千多个专卖店,进入了150多家超市。2004年,三高乳业坐上了重庆乳业第二把交椅,仅次于天友。
        

      逐渐强大的三高乳业迅速与天友短兵相接。最为出名的要数2005年,天友以三高乳业抄袭“天友”牌芦荟酸奶涉嫌侵权为由,把三高乳业推上法庭。而三高乳业则以天友推出与三高拳头产品“益生奶酪”(士多俾梨味)包装类似的同款商品并低价销售,构成“非正当竞争”为由,将天友变为被告。

      转折:忽视包装引来大祸
        

      2006年,三高因政策需要又由民营控股变为了国有控股,厂址也从南坪四公里拆迁搬到了渝北,企业名称从三高乳业变成了三高品冠。新成立的公司由市商务集团控股,何涛持股30%,原有的三高乳业则于2008年上半年注销。
        

      就在三高发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一个低级错误成了三高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三高乳业变更为三高品冠后,所有产品的外包装并没有进行变更,也就是说,包装上显示的生产厂家已经是一家已注销的企业。这事终于在2008年8月因为消费者的投诉而曝光了,三高产品因此大面积下架,下架时间最长的持续了近1个月。
        

      同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虽然三高产品并没有查出三聚氰胺,可却因为包装上的低级失误而下架,在同行卯足劲头抢占市场的时候,三高痛失良机。这也成了三高由盛到衰的最大转折点。这一年,三高的年销售额从以前的5000万??6000万元,变为了2000万元左右,并且陷入亏损,从此一蹶不振。
        

      2009年3月,渝惠集团单方面增资400万,将三高的注册资本变为600万元,这也意味着创始人何涛的持股量变为了10%。在市工商局的备案中,显示何涛虽然出席了股东会议,但是并没有签字。

      没落:引资失败创始人离开
        

      曾任三高总经理的黄正告诉笔者,2009年下半年,他刚到任就开始按照集团的思路精简人员,想办法盘活这家企业。半年下来,公司员工从300人变为100来人。今年上半年,渝惠食品集团与重庆必扬集团旗下的美多公司成立渝惠饮品公司,希望通过民营参股的方式重振三高辉煌。然而这个合作却因股东意见不和宣告失败。在渝惠饮品的注册资料上,显示其成立时间是今年3月,法人代表为黄正。4月中旬黄正从渝惠食品集团离职。6月下旬,三高停产。
        

      在今年7月28日举行的董事会上,创始人何涛将所持有的三高10%股份以0元的价格转让给渝惠食品集团。
        

      对于停产后三高的去向,渝惠食品集团董事长秦文武表示暂时还没有计划。

      三高退市 民营乳业路在何方
        

      三高奶退市,对重庆民营乳业有何启示?重庆民营乳业的路在何方?

      三大原因致三高没落
        

      在黄正看来,三高的没落首先有体制上的原因,“高层变化太快了。”黄正说。笔者在市工商局出具的三高注册变更材料中看到,从2006年公司成立到今年6月份,注册法人经历了4次变更,任职时间最长的是13个月,最短的8个月。
        

      其次,技术滞后也成为三高发展的绊脚石。本来创始人何涛所掌握的乳酸菌发酵技术,令发展之初的三高占尽了先机。然而,在企业发展后期,因为股权纠纷,何涛离开三高一线,直接影响到了三高产品的技术更新。
        

      再次,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三高在品牌维护上的投入并不大。据黄正透露,他们每年用在广告上的投入大致为10万元左右。同时,在最初出现亏损的时候,三高选择了开源节流,关闭收奶站以及直营网点,令市场进一步萎缩。
        

      “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太多必要的生产要素缺乏,导致亏损。”曾任三高品冠的副总经理田园这样分析。

      重庆民营乳业没落仅剩一家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重庆乳品业界涌现出了大批带有民营背景的企业,包括太易乳品、海浪乳业、三高品冠。经过十多年市场的大浪淘沙,三高如今已隐退;随着“学生奶”政策取消,2004年太易奶业宣布停产;海浪乳业因为亏损,负责人卷款潜逃,2009年厂房拍卖。笔者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国商标网站进行商标注册查询,“太易”商标已于今年3月20日过期。“海浪”商标也于2009年3月过期。
        

      据了解,目前主城区仅存的民营乳企只剩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异军突起的光大乳业。

      二三线乳企要走差异化路线
        

      “我在三高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海浪。”曾在海浪乳业担任副总裁的苟践说,乳品行业讲究的是规模化经营,刚开始创业时,很多企业都靠着自身特色能冲一阵,然而规模做不大,绝大多数重庆本地乳品企业都是卡在了规模上。同时重庆二三线乳品企业生存艰难的主要原因还有市场定位的问题,“大家都不懂得差异化经营,与大企业硬碰硬,最后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笔者联系到了重庆乳业新晋老二的光大乳业总裁吴一奕,吴以话题过于敏感不方便接受采访为由,转由光大乳业行政总监石浏代为接受采访。石浏表示,重庆奶业出现目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自己的奶源,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与大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中。
        

      重庆市奶业协会常务会长刘德君表示,二三线乳业品牌的消失,市场原因很大,关键在于如何在竞争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