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通吃” 中小乳企迫近临崖之险
    日期:2010-12-23 09:27  编辑: admin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查看:
    核心提示:特此声明:该文系该记者一家之言、片面之词不足以信。目前我省奶农与奶企已达成共识,明年生鲜乳收购价在今年基础上上涨10%,而奶价的上涨并不关伊利、蒙牛进驻的影响,纯粹是一个市场调节行为,而且我省大部分牧场已经顺利签订了合同,谈判并没有陷入僵局,文中记者仅凭一家之言,实属造谣生事,无稽之谈。 得奶源者得天下。在奶源愈加稀缺的时下,这句话成为了乳企生存的不二法则

      特此声明:该文系该记者一家之言、片面之词不足以信。目前我省奶农与奶企已达成共识,明年生鲜乳收购价在今年基础上上涨10%,而奶价的上涨并不关伊利、蒙牛进驻的影响,纯粹是一个市场调节行为,而且我省大部分牧场已经顺利签订了合同,谈判并没有陷入僵局,文中记者仅凭一家之言,实属造谣生事,无稽之谈。

       

      得奶源者得天下。在奶源愈加稀缺的时下,这句话成为了乳企生存的不二法则。正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伊利、蒙牛跑到广东“争”奶。重压之下,地头蛇们陷入了生存危机。

          眼见离年底越来越近,广东省的乳企们心急如焚。事关生死存亡的2011年原奶供应合同至今还没有着落。他们与奶源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当地原奶提供方牧场企业计划将出售价每吨提高300-500元,届时广东当地原奶平均将会达到4600元/吨,涨价幅度达到15%。面对如此高的要价,这让当地乳品加工企业难以接受。他们只能给出10%的增幅。

          如在往年,乳企还或可通过集体压价赢得主动权,但今年这招不灵了。因为,蒙牛、伊利两条强龙已经压了过来。“蒙牛已在清远建一个乳品厂,明年将要投产,估计蒙牛的鲜奶收购价将会比市价高出100元/吨。”据时代周报报道称。3年前,伊利到佛山投资建厂就曾导致原奶收购价连连攀升。

          在高收购价的诱惑下,奶农更愿意把原奶交给蒙牛、伊利。“没办法,现在牧场经营并不容易,为了生存,只能哪里价钱高就到哪里去。”燕海牧场场长陈文君说。据了解,燕海牧场由燕塘(当地最大的乳企)控股15%,曾是燕塘多年的老客户。

          中小企业可谓走到了悬崖的边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其实,这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淘汰中小企业,让乳业走向规模化和集中化。”12月20日,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专家陈莲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不过,不能回避的一点是,保证乳制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字——鲜。数据显示,仅河北一省,乳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奶站就有1934个。乳企过于集中的话,恐怕原料奶运输的距离和时间将被大大延长。

          “现有的2000家乳企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如果淘汰中小乳企,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地分配,生产和运输成本就要成倍增加。届时部分地区奶源供不应求,部分地区无处可卖的窘境可能会变成常态。”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丁棉认为,奶源也不可能随行业布局而实现高度集中。从生态角度而言,规模越小、越分散的饲养模式,奶源的质量越有保障。产奶量越高,质量反到越差。不要迷恋于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规模越大疾病越容易传播。即便是始终坚持规模化的陈莲芳也表示,规模在500-1000头的牧场最为合理。

          按照以往的经验,深陷“质量门”的企业也并非都是小企业。近期,每次爆发的质量问题都有大企业的身影。三鹿就是最深刻的例子之一。王丁棉表示,乳业市场不能以规模大小定输赢,关键在于按不按规矩办事。在国土面积只有5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乳企数量多达1000余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2000家并不多。

          “当然,那些还在使用落后生产工艺的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是必须要淘汰的。”王丁棉说。他认为,要想真正解决乳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在于淘汰中小企业,而在于加强市场监管。“政府要建立揭发机制。企业内部员工不揭发企业违规行为,行业协会不主动揭发违规企业,媒体和社会恐怕不会知道乳业的黑幕。如果建立和完善了揭发机制,任何企业都不敢如此明目张胆了。”

          据悉,为了解决行业矛盾,作为行业协会的广东奶协向政府递交了报告,向广东省发改委、财政部门陈述奶业困境,以期待得到支持。

          陈莲芳则表示,中国中小乳企的问题在于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很多打着特色产品的企业,仅仅是在乳制品中加入了某种原料,并非真正的特色产品。“在这个前提下,中小乳企不需要这么多家。今后,中小乳企要想生存也唯有做出特色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