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生鲜奶倒掉也不卖给企业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重庆晚报  查看:
    核心提示:


      液态奶新政实施后,奶农盼望销售春天尽快到来

          
          我市乳制品市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近两天,乳品生产企业和部分奶农因生鲜奶收购价未达成一致而对峙着,部分奶农宁愿将生鲜奶倒掉也不卖给企业。经过本报记者两天的调查发现,液态奶新政是引发这场风波的深层次原因。

      奶农和乳企对峙
          巴南区送奶大户王先生称,28日一大早,一些奶农前往三高乳业送生鲜奶,大家都认为三高的收购价太低,于是商量不提价就不卖奶。而三高认为此前订了合同,应严格按照合同价收购。为此双方僵持不下。
          王先生称,市内乳品企业收购生鲜奶时,多数是“按脂论价”,即生鲜奶所含脂肪越多收购价越高。但从2001年开始,乳企就一直未调价,但饲养成本却逐年增长,导致生鲜奶卖价比矿泉水还贱。王举例,以每公斤脂肪比重为1.028的生鲜奶为例,卖给乳品企业价格为1.88元左右,而市场上同等重量矿泉水,售价在3元左右。
          对于奶农的抱怨,三高乳业老总盛勇颇有微词。他称,三高的生鲜奶收购价在我市业内偏高,并且付款较及时。

      缘起液态奶新政
          部分奶农和乳企对峙,导火索表面看是因为收购价。但三高乳业透露,深层次原因是国家颁布的液态奶新政。
          本月,国务院发文,要求从10月15日起,在巴氏杀菌乳(经消毒后的鲜牛奶等)生产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用奶粉勾兑的牛奶),大力提倡和鼓励在灭菌乳生产中全部使用生鲜乳。如生产复原乳,必须使用合格原料,而且必须在产品包装上醒目地标注“复原乳”。
          三高乳业称,为贯彻落实液态奶新政,必须从奶源上保证鲜奶的质量,9月24日,三高告知奶农收购新标准。如冬季脂肪比重低于1.026(20摄氏度/4摄氏度),夏季比重低于1.025(20摄氏度/4摄氏度),均属拒收范围。
          问题就出在这些规定上,部分奶农认为,三高此举提高了生鲜奶的收购门槛,但却没有提高收购价,奶农的饲养成本和卖生鲜奶的收入已经入不敷出。

      奶农日子不好过
          其实,奶农的日子也不好过。奶农王先生透露,前几年养奶牛还有利润,如今平过就算不错。王先生算了一笔账,以一头奶牛年产8000公斤生鲜奶计,以1.8元/公斤卖出,年的产值1万元左右,而养一头奶牛的成本也基本上要这么多。
          市奶办证实了这种说法:市内目前2/3的奶农已略有亏损。但市奶办认为,奶农亏损的原因很多,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企业身上。据称,我市奶牛养殖仍处于农户散养阶段,农民喂养方法不同,造成生鲜奶质量不同。必然有部分奶农的产品达不到要求。
          加上乳品企业为贯彻国家液态奶新政,提高生鲜奶质量已成趋势,鲜奶收购门槛自然会提高,部分饲养方法不当或掺杂使假的奶农,其产品不合格,有可能会遭到乳品企业拒收。
          同时,市奶办负责人认为,在液态奶新政实施过程中,乳品企业也要给奶农时间和指导,让他们学会科学饲养,并适当让利给奶农,这才是双赢的做法。

      乳企面临两矛盾
          “我们也想把生鲜奶收购价抬高,但市场售价上不来,生产企业也难。”对于奶农的抱怨,三高乳业人士也很苦恼。
          对此,市奶办负责人称,液态奶新政即将实施,市内乳品企业在生鲜奶收购方面已面临两大矛盾。
          首先是企业与市场的矛盾。各乳品企业为抢占市场,大肆杀价,为降低成本,乳企只好压低收购价。但如此会招致货源流失和奶农的不满,但要提高收购价,在伊利、蒙牛、光明等外来奶企,早已在重庆市场站稳的背景下,本土企业谁都不敢率先提价。
          其次是企业与奶农的矛盾。市奶办称,一方面,企业必须按市场的销售情况制定生鲜奶需求计划,多一吨也不会收购,而奶农挤出来的奶多数时候会超过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按产品在市场终端的售价制订生鲜奶收购价格,而奶农却要承担饲料涨价等成本之痛。市奶办证实,我市生鲜奶收购价的确是逐年走低,去年鲜奶收购价约1.9元/公斤,今年降到1.8元/公斤。

      地方政策将出台
          尽管我市乳制品市场中的利益双方都各有苦衷:奶农所承受的压力较大,乳企在奶农和市场的夹缝中求生。但估计我市仍然会不折不扣地按国家新政策执行。
          对于这种猜测,市奶办负责人透露,28日,市政府已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开会讨论,目前已形成“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讨论稿。记者见到,按讨论稿上的说法,乳制品企业要想在“复原乳”和“生鲜乳”之间打擦边球已不可能,因为企业使用“复原乳”加工液态奶,在产品正式投产前要如实向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届时要逗硬的话,摆在奶农面前的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企业肯定对生鲜奶质量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奶农的生鲜奶销售市场将更广。

      纵深
                        乳制品行业近期洗牌
          液态奶生产经营实施新政策,将导致我市乳制品行业洗牌。业内估计,洗牌时间就在下个月新政策实施之时。
          首先洗牌的将是乳企的产品。新政规定,凡使用复原乳的产品,必须在包装上醒目标注“复原乳”,此举必将打破目前乳制品市场上的潜则??不管使用复原乳还是生鲜乳,都统一标注“生鲜乳”的作法。这样,市场上乳制品将形成两大阵营:用奶粉勾兑的复原乳制品,用生鲜奶生产的生鲜乳制品。
          其次洗牌的将是乳制品企业。在新政铁规下,企业若要用生鲜乳生产,仅靠奶牛散养户供应鲜奶完全不够。市奶办称,我市乳企只有天友和三高有自己的奶牛基地。我市鲜奶需求量较大,全市约有1/3的乳制品采用了“复原乳”加工产品。
          液态奶新政实施后,鲜奶供应跟不上的乳企,一但使用复原乳,其原有的生鲜乳市场份额必然要失掉,可能还得用复原乳打江山。
          最后洗牌的将是乳制品售价。用复原乳生产的乳制品,因奶粉在生产过程中就经过了一次蒸发,再次利用其加工产品时,营养当然不及鲜奶加工的产品。复原乳届时要想抢生鲜乳市场,只有一条路??低价销售。于是,乳制品市场有望会出现“高端”奶和“低端”奶产品。

      背景
                          鲜奶正名坎坷多
          液态奶新政策,其实也是为鲜奶正名。因为此前不管是用奶粉还原,还是用生鲜奶加工,统统都叫鲜奶,使得鲜奶实际上早已不鲜。
          此次为鲜奶正名却经历了很多坎坷和争议。
          早在1997年,北方基地型乳业飞速发展,易于储藏的常温奶迅速占领了大中城市市场,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从以前的绝对优势变成了现在的40%。巴氏奶为使自己地位不变,在一些地方逐步改名为“鲜奶”,而按照法规,它的标准名称应是“巴氏杀菌乳”。
          到了2003年,中国奶业协会在京和巴氏奶企达成一致:要在当年底出台《鲜奶标识管理规定》,为以“鲜奶”为名的巴氏奶护航。遭到“常温奶”派强烈反对,鲜奶标识出台搁浅。
          直到2004年,“巴氏奶”派再次碰头,其目的仍是为了推出《鲜奶标识管理规定》。“巴氏奶”派这次没想到会遭到当头一棒??国家有关部门率先发布“禁鲜令”。
          国务院本月发文,这才最终让鲜奶和巴氏奶恢复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