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对当前奶业形势做判断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人民网  查看:
    核心提示:

      一、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总体判断

        1、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需求结构更趋多元

        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与发达国家消费水平仍存在着巨大差距,也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人均奶占有量仅约为25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我国乳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预期,在未来五至十年,随着消费人群将继续扩大和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将促进我国乳品需求的持续扩张。与此同时,我国乳品市场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深刻变化。

        2、两年淘汰大量奶牛和奶户,乳业发展更趋理性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2005年以来,我国奶牛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饲草料价格走高、奶价持续低迷加上奶牛价值缩水,使奶牛养殖业效益大幅度下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部分奶户“屠牛宰犊、清场退出”现象,从而也使我国的乳业增长总体放缓。从一定意义上看,近两年我国奶业效益下降和增长趋缓我国乳业发展的矫枉过正,甚至是理性回归。通过一定程度的市场洗礼,将低质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户淘汰掉,为我国乳业实现资源整合,推进奶业升级,尽快从过去的单纯追求头数增长的总量扩张战略积极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业战略转变提供了机遇。通过优化牛群结构和奶户结构,实现奶牛业的总体提质增效,从而实现未来我国乳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增长。预计在未来的5-10年,中国奶业发展速度将会保持在15-20%左右。

        3、玉米价格大幅上升,成本提高不可逆转

        奶牛的主要生产成本是饲草料,约占总生产成本的60-70%。近两年我国奶牛养殖业效益下滑最直接原因便是饲草料价格上涨。如浓缩饲料的价格2006年一年之内上涨了10-15%,饲料玉米的价格上涨了40%,而同期牛奶的价格只上涨了2.3%,料奶比价由过去的1:1.47下降到1:1.13。从而大大挤压了奶牛业的利润空间。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乳业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

        4、国际乳业渗透加剧,产业风险逐步凸现

        目前发达国家的乳品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巨大的乳品消费潜力,发达国家的乳业跨国公司一直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除通过贸易途径对我国乳品市场进行产品输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和技术输出在国内建厂并建立销售网络,与国内乳品企业同台竞争。这一方面为我国乳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创造了机遇,但勿庸置疑,也会使我国尚不强大的乳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二、对我国奶业发展前景的判断

        1、乳业进入调整期,也是机遇期,将迎来健康成长期

        当前乳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乳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发展中的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2007 年7月开始,正值淡季的牛奶没有像往年那样难卖、企业压级压价,原奶收购价格由此逐步开始回升。正确认识乳业的发展阶段,但不要对当前乳业发展的低迷反应过度。

        2、乳业发展回归理性,乳业发展正在从注重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奶农意识已经转变,正在有意识的淘汰低产劣质奶牛,提高奶牛的单产已成为奶农追求的主要目标。奶农养奶牛正在向理性化,淘汰低产奶牛,提高奶牛单产已经成为奶农的正确选择,一些奶农将日产40斤以下的奶牛淘汰掉,有些规模养殖户甚至将日产50斤以下的奶牛都淘汰了,乳业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

        3、乳品行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加剧,价格战、奶源争夺战仍将持续

        2006年,我国前4名乳品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为484.83亿元,占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总额1041.42亿元的46.55%,比2003年提高了16.3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乳品行业已经进入中市场集中度行业,这意味着我国乳品行业在发展变化,业内竞争激烈,品牌处于从分散到集中的途中,行业正处于垄断竞争阶段。乳品企业群雄割据的时代已经来临,乳业市场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乳品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乳品公司之间已经燃起的价格战、奶源争夺战仍将继续,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显现。

        4、食品安全成为决定乳业升级发展的关键

        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健康消费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消费市场的变化已促使一些企业开始注重提高乳品质量安全,细化乳品市场,开发高端产品。乳品企业要想抢得发展先机就必须加强乳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业已成为乳品行业整体健康、高水平发展的关键。

        三、对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形势的判断

        2006、2007年呼市出现的“杀牛”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2003年以来养牛过热现象的一种反思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经过一年多的产业“整顿”,呼市奶牛养殖业正在复苏,奶业整体由寒变暖,稳定增长的局面正在形成。

        1、经过调整,牛群的整体质量上升,单产明显增加

        调查表明,呼市奶农的杀牛现象,70%左右都属于正常淘汰奶牛,这些奶户将高产奶牛、适龄奶牛、必要的后备牛留下,其他低产奶牛、老牛、病牛淘汰。经过这次产业“整顿”后,年产量4吨以下的低产牛基本全部出局,剩下的几乎全部是4吨以上的中、高产牛。因此,尽管2007年底的83万头存栏量和2006年底的71万头相比,低于正常条件下的自然增长量,说明宰杀小犊牛卖血清的现象仍然存在,但牛群的整体质量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政策适当,奶农有利可图,呼市奶业的发展仍具备充足的实力。

        2、“奶八条”的效力初步显现,奶价提高对奶牛养殖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006年起呼市的“杀牛”现象,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上升过快而奶价基本不变。这一现象导致一半以上的奶农出现亏损,且日益严重。2007年和2006年相比,预混饲料价格上涨了30%以上,玉米价格上涨了40%,而同期牛奶价格仅上涨不到3%。与此同时,燃料价格、土地价格等间接成本要素以及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为了遏止料奶比下降的速度,呼市政府不断和伊利、蒙牛等大型龙头企业协商,在2007年内多次提高奶价。2006年底的奶价为每公斤1.76元,2007年1月1日起1.80元,5月1日起1.84元,10月1日起1.90元,12月1日起2.20元,另加0.10元的奖励,实际2.30元(这个价格是对“奶八条”的直接呼应)。尤其是12月1日起的提价,我们调查农户的平均饲养成本为7643元(饲料+防疫+人工,不含得病后治病的费用),年均产奶量5036公斤,这样,年产量5吨以上的奶牛(总收入11500元)盈利为3857元,在正常的牛群结构下,补偿后备牛的成本后能够使奶户略有盈利。此外,“奶八条”中的其他内容,如奶牛良种补贴、后备母牛补贴、对奶牛养殖农户购置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给予补贴等,也都在发挥作用。

        3、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是呼市奶业发展迅速走出谷底的重要支撑

        经过近10余年的努力,呼市奶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收奶、运输都形成体系,专业化服务体系和队伍健全。奶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有序运行。养殖基地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性控精液等新技术,加快改良的步伐和质量。采用生产性能测定,建立奶牛档案,提高奶牛的管理档次。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扩大优质牧草和青贮饲料的种植面积,提高奶牛饲料的营养比例。采用从村级到市级的冷链建设和防控体系的建设,提高奶牛疫病的预防密度,达到100%覆盖。采用建设奶牛小区,牧场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挤奶、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加上各项支撑政策的配合,是呼市奶业迅速发展走出谷底的十分重要的保障。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技术服务体系,仅靠“奶八条”出台后各项政策的支撑,呼市奶业不可能这么快就实现了复苏。

        四、几点对策建议

        1、继续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奶站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订单农业”发展,重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原奶的优质优价制度,可以养殖小区为单位,也可以奶站为单位。引导农民建立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弹性的原奶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乳品供应链上各个主体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2、建立和完善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尽快出台原奶管理条例,建立新的原奶标准,为企业、奶站和农户之间的交易建立必要的平台。由政府出面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负责牛奶品质的检测、检验、监督,以及企业、奶站和奶户之间因原奶质量引起纠纷的调解。

        3、继续提高奶牛养殖水平

        加大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力度。加强对奶农的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及技术讲座,包括疫病防治知识、饲养管理知识、相关法律等,通过培训,逐步改善农民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着力推广青储饲料和优质牧草,在有条件的小区推广分段饲养、TMR全混饲喂技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旗(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

        4、完善奶牛风险金制度,进行奶牛保险试点

        一些地方已经实行了奶牛风险金制度,风险金的来源由政府、企业、奶站和奶户共同出资,主要用于免疫过程中疫苗过敏造成的奶牛死亡、流产的损失补偿,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增加政府和企业出资的比例,缩小农户出资比例甚至逐步取消。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奶牛保险试点,可以借鉴风险金四方出资的经验,但主要由政府和企业出资,采取半商业保险的形式,奶户出一部分资金购买保险,主要用于奶牛疫病导致的死亡等损失补偿,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