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调价令能否拯救微利乳企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食品商务网  查看:
    核心提示:

      乳品巨头们扛不住了。进入11月以来,三元、伊利、光明、蒙牛等国内主流奶业品牌纷纷发布调价令,上调旗下部分产品价格。内外交困之时,价格变化之间,众多乳企能否摆脱微利困局?

        都是奶荒惹的祸受主要奶源供应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持续遭遇大旱、欧盟政府减少农业补贴、印度和阿根廷为保护本国市场减少奶制品出口等影响,近期全球奶源供应大幅减少,乳制品原材料价格巨幅上涨。据商务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监测,受全球奶荒影响,1~9月我国进口乳制品同比下降21.8%,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46.96%。

        与此同时,国产奶源同样是价高难求。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表示,玉米、草、苜蓿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奶牛产奶成本增加,全国各地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从9月开始持续上涨。据悉,目前内蒙古部分奶站从散户奶农手中收购原奶的价格是2.1~2.4元/公斤,个别地区的原料奶收购价甚至高达3.6元/公斤。

        据专家分析,奶源价格上涨10%~15%对乳企来说是可以消化的。但从目前奶源收购价上涨的幅度来看,不少企业已很难维系正常的生产经营。乳业本为微利行业,有数据显示,在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乳品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已由原来的约7%降至3%~5%。

        面对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乳品加工企业叫苦不迭。“说实在话,现在公司的负担真的很大。”内蒙古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奶源以外,来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压力也让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表示,由于国内乳品企业对乳清粉、全脂奶、脱脂奶等原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全球奶源市场供不应求,国内乳品企业面临货源短缺困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长期以来的国内乳业价格战,已使乳企自行消化原料成本备感艰难。“奶制品价格早就该调整了。”在陈连芳看来,乳企涨价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选择。

        主流品牌轮番提价“乳品企业承载着巨大的成本压力,承担不起对价格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张剑秋表示,“伊利仅对个别产品进行了调整,范围不是很大。”他告诉记者,伊利集团今后将进一步消化成本,加强经营管理,既保证让奶农得到更多收益,也要让消费者获得实惠,“我们会合理、合法地进行把握”。

        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面对奶源紧张和成本压力,企业一方面通过内部优化供应链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新品,应对市场变化。但当上述措施都难以完全化解压力时,企业只有通过调整末端价格来解困。继伊利、光明、三元之后,蒙牛近期也传出正在酝酿调整价格,预计涨幅在10%左右。北京家乐福超市方庄店蒙牛乳品销售人员透露,该店已接到蒙牛公司涨价的通知单,从12月1日起,除酸奶以及特伦苏维持原价外,蒙牛旗下的大多数常温奶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估计消费者已经听到了风声,这几天买牛奶的人明显增加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对于此次价格全面上调,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表示,面临奶源价格上涨、运输成本加大等压力,蒙牛根据各地市场的实际情况、运费以及公司的产品结构等因素分别、分地区地调整了价格。

        记者注意到,各家企业调整的都是相对主力和优势的产品,如伊利调整的多为销量较大的纯牛奶,三元调整的是更有优势的巴氏鲜奶,光明则对本地销售更稳定的入户牛奶进行了价格调整。对于未来的赢利预测,几乎所有的大型奶企都拒绝评论。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公司正通过改善产品组合、严格控制成本、规模化生产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消化成本。

        产业发展压力重重“终端市场再怎么涨,也只能涨10%到20%,可是原料奶的上涨得有60%到100%,”三元牛奶市场部经理马国武表示,“终端涨价幅度远远赶不上原奶的涨价幅度。”他强调说,虽然三元个别产品价格有所调整,但综合来看,企业的盈利空间并没有加大,乳企仍然是微利企业。

        据悉,目前包括光明、伊利、蒙牛在内的主要乳企,主要通过自有固定奶源和社会奶源收奶。后者占据一定比例并相对不稳定。“大家都要抢奶源,关键是看谁的价格高。”王丁棉指出,原奶供应的不稳定因素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都在花大力气建自己的奶源基地”。也有奶企负责人表示,奶牛成长需要1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缓解国内奶源紧张局面尚需时日,“作为企业,我们不是很乐观”。

        采访中,张剑秋告诉记者,在目前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国内不少小的奶粉加工企业死灰复燃,他们临时开工生产、拼抢奶源,对于正规的乳品加工企业而言,无疑承载了很多压力。据悉,在奶源紧张、企业拼抢的情况下,部分进入乳品加工企业的原奶在质量上的把关有所放松。张剑秋表示,希望政府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行业门槛,规范该行业发展。“市场混乱,最后受伤的还是奶农。”张剑秋说。他同时表示,个别养殖场如果仅仅希望趁着这个好的价格机遇去争取更多卖奶,而不注重对奶牛的投入,那么奶牛的质量就会下降,对奶源的稳健也是致命的影响。

        ●编后语

        压低原奶收购价不合理,低价销售乳制品也不合理,要使乳业产业链健康发展,就必须兼顾奶农的利益、企业的消化能力和消费者的购买水平。适度调整零售价,对乳企和奶农来说,是共赢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奶牛饲养行业,使乳企对奶农和奶源基地建设更加重视,使国内乳业尽快跳出"涨价---养牛---过剩---倒奶---杀牛---短缺"的周期性怪圈,让乳品价格真正回归其价值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