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乳业考验散养模式
    日期:2010-12-09 09:12  编辑: admin  来源: 中国妇女报  查看:
    核心提示:我国现在的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力量来制定一些惠农政策,国家应对原奶的收购价制定最低标准,并在饲养奶牛的成本上给予奶农一定的优惠,从而让奶农得到实惠,保证其利益,达到增加奶农数量和提高原奶质量的目的。中国的乳业真的应该对得起广大消费者对我们民族企业的信任,这应该是我们有良心的乳业人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

       
       

       

      近日,在市场上走走,发现很多大商店、超市的奶粉柜台买国产奶粉的人很多,在北京市易初莲花超市,一位李姓年轻妈妈在找自己想买的奶粉,她对记者说:“我就不信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还治不了个“三聚氰胺”。

      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问题的爆发,让原本发展还算平稳的中国乳品行业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国产乳品企业形象和信誉一落千丈,国外乳品大幅度抢占中国市场等等许多乳品市场的变动随之而来,国内乳业因此一年损失上千亿。对此,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此推动中国乳业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导致我国乳业问题频出的源头在哪里?国家和乳品行业对此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就这两个问题,我们向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原院长孙?教授寻求解答。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1700万婴儿,假如其中80%能够得到母乳喂养,那么还有20%,也就是340万婴儿没有母乳,必须求助于奶粉喂养。如此,每年的婴幼儿奶粉就需要30万吨,排除其他因素,50%的市场也要15万吨,但我国现在一年的婴幼儿奶粉产量却仅为8万-10万吨,可以说市场潜力还很大。目前,我国几大乳业巨头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已具备和发达国家乳业相同的水准,在乳制品加工、杀菌、保鲜等环节均为世界一流水平,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三聚氰胺”等乳品安全问题呢?对此,孙?教授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奶源监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问题一:奶牛数量少,产奶量低,造成原奶供应与生产需求矛盾

      中国的奶业发展得非常快,最近几十年,市场需求以上百倍的成长速度在增长。已由原来的年人均0.2公斤增长到10公斤以上,城市市场对牛奶的需求更大,北京已经到了人均40公斤。面对这样的牛奶需求,原奶的供应市场有些“力不从心”。另外,我国一些地方的环境也不完全适合奶牛的生长,南方较热的地方和北方零下二三十度的地方产奶量都很低。在国外,一头奶牛一年可产8吨牛奶,而我们只有3.5~4吨。现在虽然从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了大量奶牛,但奶牛的数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原奶供求矛盾依然存在。

       

      问题二:个体农户为主的奶牛养殖方式无法保证奶源质量

      目前我国大概有1400万头奶牛,60%是个体农户养殖。因个体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首先在奶牛的饲料营养方面就无法保证;其次是挤奶过程仍是手工挤奶,操作不规范,卫生水平也难以达标。在挤牛奶的过程中,奶牛乳房经常发炎,发炎之后就要打青霉素,打抗菌素后7天内产出的牛奶是要销毁的,但个体养殖很难保证这一点。所以孙?教授认为,我国个体农户为主的奶牛养殖业很难保证奶源的质量。

       

      问题三:分段监管的管理体制使奶源管理存在漏洞

      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乳业相比,中国乳业发展时间短,然而发展速度迅猛,因此许多配套的监管体系均没有好好建立起来,对奶牛个体养殖户的监管就更困难了。我国的食品监管是分段监管为主,产品监管为辅。农业部负责农民、农产品;质检总局负责加工生产;工商部门负责商品流通。但其中有的步骤没有明白地划分确定,这样就造成了空位缺失。

      孙?教授举例说:“农业部说奶牛、羊是我管的,牛羊得了病了归我管,奶品出来以后就不管了。工厂只管收奶,进了工厂门才管。‘三聚氰胺’就是奶站出的问题,个别奶站收奶的人把各地牛奶收集一起,发现质量不过关,于是便兑水和加三氯氰胺,达到要求后送到奶厂。”监管部门各管一段,相互缺乏沟通,造成奶源监管漏洞频现,引发诸多的奶业安全问题。

       

      优化奶源,发展乳业,任重而道远

      针对国内奶粉市场问责国内奶源的问题,2010年下半年,进口奶源与自建牧场同时在乳品行业盛行,有些奶粉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乳品原料。但“远水”真的能解“近渴”吗?”中国本土真的不能保证优质原奶供应吗?孙?教授认为并非如此,他说,中国现代化乳业考验着我们长期以来的散养模式,只要监管系统发挥作用,管理科学和标准化,应该能解决问题。

       

      奶牛养殖由个体农户向集约化生产转化

      目前,我国乳业的生产方式已经开始由个体农户向集约型生产转变,已经建成一些较大的牧场来统一饲养,有些乳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优质奶源基地。如伊利集团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天山大草原均建有自己的奶源基地。此外,11月20日,环球乳业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举行了D牛万头生态牧场的开工典礼。今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乳企会纷纷投资建设牧场以保证稳定质量的奶源。

       

      国家制定惠农政策、保证奶农利益是当务之急

      孙?教授说:虽然我国乳业已经迈出了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的第一步,但总的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的形式,因此为奶农制定惠农政策,给予奶农利益保证才是当务之急。

      有这样一句话:一头奶牛致富一家农户。这是多年前政府为了吸引农民参与到奶牛养殖业、形成致富产业链的一句口号。但如今,很多当初养殖奶牛致富的农民却已经放弃了这项产业,原因就是不挣钱。孙?教授向我们介绍到,在前四五年陕西省的一次调查中,从奶农手中收奶的价格仅为0.5~0.6元每斤,虽然现在有所上涨,但也不过是1~1.3元每斤,甚至还不如矿泉水值钱。无利可图的收购价格就导致了一些奶农给牛奶掺假来获取利益或是干脆放弃饲养奶牛,这使得原本就供小于求的牛奶市场奶源更加紧张。

      为解决这一问题,孙?教授建议,我国现在的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力量来制定一些惠农政策,国家应对原奶的收购价制定最低标准,并在饲养奶牛的成本上给予奶农一定的优惠,从而让奶农得到实惠,保证其利益,达到增加奶农数量和提高原奶质量的目的。中国的乳业真的应该对得起广大消费者对我们民族企业的信任,这应该是我们有良心的乳业人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实习生 王赓 本报记者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