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忍痛倒奶为那般?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广播网  查看:
    核心提示:

      新一轮牛奶价格战打响,今年参与企业的数量和范围不同寻常。在一些大城市的主要超市中,蒙牛、伊利主打的1000毫升家庭装纯牛奶最高价达到8元,但现时标价4元左右;250毫升的也从2.5元降到1.5元左右,已到了奶贱如水的地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月以来在河北、陕西、宁夏等地甚至屡屡出现了奶农忍痛倒奶事件。

        现在业界对乳品市场都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是奶源供应与需求相左,乳业市场供过于求。据统计,去年中国单从新西兰、 澳大利亚就进口了奶牛大约13万头,经过8-9个月的喂养,现在正好是产奶期。国内原来存栏的奶牛也在不断繁殖,前年全国奶牛860万头,去年1100万头,今年这个数字可能要增长10%。

        去年进口的奶牛,70%以上集中在新疆、内蒙、山东、黑龙江等省份,西部一些地方纷纭打出“世界乳都”、“中国乳都”、“西部乳都”等建设口号和规划,地方政府本意是为了富民,但有时过度的优惠政策却起了误导作用。现在一些地方一头奶牛的售价已降至1万元以下,政府还给农民无息贷款,而有些政府更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农民对买奶牛的热情一直高温不退,这是对奶源总量却没有一个冷静的判断的结果。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最近透露:大城市乳业市场基本饱和,如上海每人每年平均牛奶消费已经达到200元,增长的空间不太大了。而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由此来看,中国奶源增长与消费市场的增长出现“一头热,一头冷”。

        由于奶源过剩的问题是全国性的,这个不平衡直接导致价格战的爆发,因此在大城市上演轰轰烈烈的乳品价格大战,现在乳企竞争激烈,奶价甚至不如水价高。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给本报的数字,2004年中国乳制品工业产量达到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8倍,其中液态奶增长14.4倍。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增长2.5倍,人均奶类总量达到18.2公斤;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63亿元,增长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124.7元,增长3倍。

        但中国奶业的发展现在还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仍然是一个弱势产业,仍然是一株幼苗,民族奶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现在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加工成本在上升,消费趋缓,价格上不去,使得加工环节的利润空间在缩小,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

        一方面饲料价格上涨,饲养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又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原料奶的收入价格,使得饲养环节经营效益下滑。前几年养育一头牛产6吨奶的话,一年挣3000元差不多,现在赚1000块钱都比较困难,宁夏吴忠、贺兰等地今年奶农收购奶价一度曾低至一公斤5毛钱,奶农忍痛倒奶事件屡有发生。

        由于中国的奶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现在一旦出事,首先吃亏的是奶农。所以业内呼吁要从各个环节上保护奶农。

        当前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把奶农的积极性保护住,不能让多年积累起来的饲养基础动摇。还有就是国家和地方应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信息,随时公布产业指导意见,从宏观上对乳业进行调控,而不是等到问题积累到严重情况时才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国家和农民的不应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