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工程”咋成了坑农工程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半月谈  查看:
    核心提示:

      “天上掉馅饼”般的宣传过头了

         阜新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阜新县因有较好的畜牧业基础,县政府把引进新西兰荷斯坦奶牛当作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希望带动奶业的发展。农民把这个初衷良好的项目称作“为民工程”。从2003年的4、5月份起,阜新镇、伊吗图镇等几个乡镇政府下发了“奶牛养殖小区项目建议书”,广泛宣传新西兰的奶牛业很发达,引进这种奶牛可以致富。
         石爱军、郭树海、郭海武和张振财等农户反映,县、乡镇领导跟我们讲,这批荷斯坦牛是优中选优的奶牛,90%保揣犊,肚内揣的全都是优质荷斯坦黑白花牛,产后每头牛每天可产奶20~30公斤。县、乡镇干部许诺,按现在的牛犊价格和牛奶价格,养这种牛不出三年就可以“回本”。
         买了112头牛的伊吗图镇吕家店村农民石爱军告诉记者:“政府的人说这批牛是优中选优,一年有305天的产奶期,闹好了可产奶6吨到6吨半。”
          那么,县镇政府是否做过“这批牛是优中选优”的宣传呢?记者在一份由阜新县畜牧局起草、向上级汇报的情况说明中找到了佐证。阜新县畜牧局在这份材料中称:“是从国内选牛还是从国外引进,省有关专家的咨询意见是,‘国内买牛是劣中选优,国外购牛是优中选优’,寻觅优质奶牛,形势所迫,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外……”同时,记者在阜新种牛场代表政府与中国科技咨询中心食品技术服务中心签订的合同上看到这样的条款:“母牛的生殖系统发育正常……乳房、身躯及四肢等无缺陷……与配公牛应为荷斯坦公牛……”
          正是听信了这样的宣传,农户们犹如吃了“定心丸”,纷纷抵押上住房办理了贷款。2003年12月,阜新县畜牧局以阜新种牛场的名义,与中国科技咨询中心食品技术服务中心签订购牛合同。这家企业又委托北京另一家公司,于去年6月把2360头新西兰荷斯坦奶牛引进,每头牛交到农民手中的价格是1.9万元。阜新县共有9个乡镇、18个村的300多农户买走了这批牛,最少的有1头,最多的有200多头。


      “优质”奶牛挤出的“红奶”遭质疑


         当众多养牛户欢欣鼓舞地把所谓优质新西兰荷斯坦奶牛牵回家后不久,问题就接二连三出现了。去年12月30日,记者来到农民石爱军家。石爱军气愤地说:“我养了8年牛了,第一眼就感觉这牛太差了,根本不是宣传的那样,我这些牛每天平均产奶只有16斤,现在有好几头牛还长出犄角了,哪有优质荷斯坦牛长犄角的呀?!”
          “我看这个品种还不如咱国家的品种,我这些牛每天光草料钱就得1000来元,每天要赔10元。”石爱军认为这批牛是“垃圾牛”、“淘汰牛”,饲养户根本饲养不下去了,太赔钱。
         在郭树海家,记者问到这牛产奶量高不高时,邻居陈晓云抢着回答:“高啥呀,我看这牛挤出来的都是红奶,我大姐张淑珍一看是红奶,气极了才喝药死了。”郭树海的二女儿郭贤蕊证实,有一头牛挤出的奶还凑合,另一头挤出的奶像血水一样。
         记者从阜新县畜牧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有700多头牛得了乳房炎,25头生殖器官发育有缺陷,即农民说的“龙凤胎”,疑似空怀(包括屡配不孕)的有277头。这批牛日均产奶最多10公斤,有的不产奶,下的牛犊多为杂色。
         阜新县畜牧局新上任的局长白皓与副局长马如信向记者坦承,“这批牛的效益没预想的好”、“干部、农民期望值挺高,思想准备不足”、“这次是个教训”等等。不过,阜新县有关领导坚持认为,这批牛的质量没问题,农户饲养方法有问题,坚持养下去能赚钱。

      吞下“苦果”后的思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项斥巨资打造的“为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多个环节出了问题,然而损失全落到了农民头上。而此间政府的安抚和补救措施不到位,造成民怨极大。这个贫困县的海外引牛项目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少论证,宣传过火。辽宁省乳业协会奶源专家组组长李正萱说,近年我国大量从新西兰引进荷斯坦牛,引进速度过快使得荷斯坦奶牛品质一批不如一批。为了让初次怀孕的母牛顺产,当地用鹃珊牛、安格斯牛交配,出现了牛犊质量不纯等问题。阜新县的这批牛就属于这种情况。对此阜新县政府并不知情,一味在农民面前夸大事实,吊高了养牛户的胃口。
         二是把关不严,埋下隐患。选择数千里之外的港口入关,恶劣的隔离条件和长途运输为奶牛得病、体质变弱埋下隐患。供牛商将这批牛从福建入境,在南平进行45天的隔离。据去接牛的农民讲,隔离场条件较差,下雨时泥泞潮湿,泥浆都涌到奶牛的乳头上,再有就是营养跟不上。把牛拉回阜新后,没卸车就发现有的牛乳房流脓水,乳头大小不齐。
         沈阳农业大学何剑斌博士认为,牛入关的口岸应离饲养地越近越好,一批牛的进口量一次达到2000多头不科学,这批牛的“系谱”(标明牛三代血缘关系的档案记录)迟迟不到位也不正常。而关于入关问题,阜新县方面解释说,离阜新较近的口岸隔离场,基本都排满了,所以才“舍近求远”。对于“系谱”,进牛企业表示尽快给农户补上。
          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于治贤认为,阜新县“为民工程”办砸使农民利益受损这件事,反映出政府工作的错位,干了本应由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干的事。此外,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么大的一笔资金,牵扯到如此多的农户,本应先示范,然后再推广引进,而包括引进环节在内的诸多风险因素更要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