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上涨背后的产业链隐痛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新京报  查看:
    核心提示:

      乳品巨头们扛不住了。进入11月以来,北京本土的三元、内蒙古伊利、上海光明纷纷对旗下部分产品进行调价。在数月之间,国内奶源基地的原料奶价格上涨已很普遍,甚至部分地区的价格已经翻番。

        价格变化之间,产业链上的奶农、奶站、乳品加工企业、终端消费者,都经历了各自利益的变化。

        数月之前,奶农还因奶价走低,缺乏养殖的积极性而杀牛、卖牛。数月之后,奶价蹿升,这是否给乳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究竟谁在这拨上涨行情中受益?在这一新的产业形势下,乳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遇到新忧。

        数月之间原奶大涨

        杨凤科10年前从甘肃到北京打工,3年前转行养起奶牛。在距北京城区30多公里外大兴区庞各庄镇薛营村,投资8万多元买了6头牛。

        今年以来,杨凤科卖给奶站奶价一直在1.6元/公斤,直到8月20日才涨到1.8元/公斤。之后一个月分别涨到2元/公斤、2.2元/公斤,11月22日奶价又涨到2.6元/公斤。

        同样在近三个月里,全国各地原料奶价格都大幅上涨。据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透露,9月之后,有的地区甚至上涨30%到40%。

        11月23日,从北京地区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三元食品获悉,当天原料奶已达3.4元/公斤。三元食品市场部经理马国武感叹道,“现在是一天一个价”。本周一,原料奶更是达到3.6元/公斤的新高。

        尽管奶价持续向好,但是杨凤科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算计着,牛饲料中玉米已快0.9元/斤,去年同期仅0.5元/斤左右;花生饼达1.6元/斤,去年1元/斤左右;豆饽2元/斤,去年1.3元/斤左右。饲料的涨幅已超过奶价涨幅。

        今年上半年,成本明显上涨,但原料奶价却徘徊不前,杨凤科不得不处理掉两头成年母牛,一头是因为配种屡次不顺,一头是纯粹因为没钱再买饲料。杨凤科把一头成年奶牛拉到屠宰场卖掉。这头牛当年以9400元买进,三年之后,按照肉价卖出去就值5200元。

        合作组织争话语权

        杨凤科的养殖场一天产量最多不过几百斤,这个数量不具备与乳品加工企业坐下来谈价格的资格。因此奶站应运而生,它能积少成多,以获得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力量,在当下奶价上涨,奶源紧张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同样是争夺“话语权”。9月底,北京市内第一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北京兴牧富民奶牛专业合作社成立。与会的奶协以及地方政府负责人都表示,奶农在同乳品企业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成立奶牛合作社将改变这种状况。

        这家合作社由37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组成,整体奶牛存栏1.6万多头,占区奶牛总存栏数的62.5%。合作社以入股、股份制的形式,通过会费等来加强对成员的管理。

        据该合作社理事长毛光祥介绍,现在每天合作社供应150吨以上鲜奶,有时能到200吨,而一家小规模的乳品厂,一天加工的量也就这个数。

        “每天的成交价最低也高于市价一毛钱,谁家价高我们就给谁。”毛光祥说,这些争取来的利润,将通过二次分红等形式回馈给奶农户,以后合作社将集中采购饲料、兽药,为奶农节约成本。

        乳企叫苦不迭

        就在杨凤科正抱怨奶价太低时,11月23日下午,北京三元由于不堪重负将一纸调价单,下发到各个订户手中,将涉及10多个品种,上涨的幅度在10%左右。

        但23日当晚,由于遭到下属奶站担心影响销售进行反对,三元决定原定从12月1日上调入户奶价的计划暂缓执行。

        就在本月初,伊利对旗下产品也陆续调价。外界有传“蒙牛12月1日上调8%到10%”,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赵远花对此表示,将视各地和各个产品的不同,做出调整。光明也在今年分别调整了北京和上海本地入户牛奶的价格。

        面对持续上涨的成本压力,乳品加工企业叫苦不迭。

        如果以原料奶3.6元/公斤计算,可生产250克巴氏奶4袋,不计算其他的任何人工、设备、技术以及税务,每一袋奶的成本价格就在0.9元左右。在三元此次调价上,如一款“三元244ML纯鲜牛奶加钙”售价调整后在1.3元,之前的价格还为0.95元。

        “终端市场再涨,也只能涨个10%到20%,可是原料奶的上涨得有60%到70%”,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淑芹表示,企业现在通过加强自身的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以及调价三措施来缓解。

        原奶价格呈现混局

        “现在价格混乱,已经是失控的局面,最后受伤的还是奶农。”吕淑芹说,现在马上进入两节销售旺季,各企业生产欲望明显,但进入淡季,企业收奶数量下降,价格又会下降。

        另外,在奶源紧张,企业拼抢的情况下,进入乳品加工企业的原奶在质量上,把关也会有所放松。此外,养殖场如果仅仅希望趁着这个好的价格机遇去争取更多地卖奶,而不注重对奶牛的投入,那么奶牛的质量就会下降,对奶源的稳健也是致命的影响。

        而除了这些唯利是图的奶站和奶贩,新成立的奶牛专业合作社也受到质疑。一乳品加工企业高层认为,“哪价高我们给哪”,兴牧富民合作社的这一呼吁或许并没有错,但是在目前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延庆、密云等区县都出现了类似的民间合作社,几家大的养殖场联合起来,因为供应的量比较大,企业也不敢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