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决定中国乳业未来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食品产业网  查看:
    核心提示:

      近些年来,我国乳业实现高速增长,然而奶源市场混乱,乳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愈发突出,要实现打造世界乳都、世界乳业强国的梦想,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近些年来,我国乳业实现高速增长,是由于奶牛饲养规模的迅速膨胀?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我们有良好的资源,但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了能够充分发挥该优势的技术体系,在乳业制造上拥有了哪些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内蒙古首届国际乳业节乳业发展高峰论坛和乳业发展国际论坛都涉及了对上述问题的热烈探讨。以蒙牛、伊利为代表的中国乳品企业,业已通过努力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拥有了相当的技术优势,也发出了要让中国成为“世界乳业中心”的强烈呼声。然而,众多专家表示,必须在目前蓬勃发展的中国乳品产业中看到差距,尤其是知识产权差距,才能更好地思考中国乳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安全、健康、持续、共赢”问题。

        乳业勃兴与“牛吃牛”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乳品生产加工基地,奶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自治区农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奶牛以及牛奶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运输、餐饮、旅游、农村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和农村的就业岗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郭建军在论坛上充分肯定了乳业勃兴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初步测算,在过去7年的产奶量增幅中,奶牛饲养规模扩大的贡献率约占60%,奶牛个体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约占40%。这种粗放型增长反映出目前我国广大农户饲养奶牛的综合收益水平不高,这种增长势头很难持久。”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全国奶牛存栏头数从490万头增加到1330万头,产奶量从920万吨增加到3290万吨,奶牛存栏头数和产奶量每年平均以140万头和400万吨的速度增长。然而就在如此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被业内专家称之为“牛吃牛”的现象也凸现出来。
        
        “在饲料成本上涨,而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却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却有很多的养殖户出现亏损,原因何在?有些农户不想往奶牛身上多投入,而还有相当部分养牛户由于奶站拖欠奶资等原因而无钱投入,甚至出现了卖牛买料喂牛再卖牛买料喂牛的‘牛吃牛’现象。”中国奶协常务副理事长魏克佳说。
        
        郭建军用“两低两乱”来形容当前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农民养殖奶牛的经济效益低,乳品加工行业的利润低;奶源基地市场混乱,乳品消费市场混乱是掣肘中国乳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且主要原因就是饲养农户小规模生产饲养技术管理水平较低、乳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才是出路
        
        “我国奶业正面临从单纯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传统育种、饲养、加工模式到现代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刘玉满认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奶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在固有模式上创新也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刘玉满向记者介绍,一般而言在我国很多地区,一头奶牛一年产奶约3.5吨,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则达到了6吨甚至9吨。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育种技术与奶农的饲养、防止疫病等方面有较大欠缺,很多奶农都面临如何实现固有的养殖方式的创新等问题。
        
        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认为,要发挥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就要扎实做好建奶牛养殖小区、奶牛联合社、奶业合作社和中小型家庭牧场等4种生产模式。养殖小区的建设要起点高、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每个小区控制奶牛数量在500头至1000头之间,让农民自愿参与,进行统一服务、科学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收益水平的目的。
        
        据论坛组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奶牛联合社已经起步,该社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坚持农民“自愿入社,不参与经营、获取固定回报、退社自由”的原则,将养殖集成技术应用到奶牛的饲养管理中,既保证了奶农对奶牛的所有权,又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突破了分散养殖的传统落后模式,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饲养管理技术。
        
        “政府应该进一步推动乳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并切实做好研发技术向奶品企业、奶农推广应用,科研单位的创新要带动乳业公司和奶农的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乳业才能拥有持续创新的资本和动力,良性循环才能够得以维系。”刘玉满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