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稻草中毒
    日期:2003-08-23 00:00  编辑:   来源: 奶牛疾病学  查看:
    核心提示:

      霉稻草中毒(MOldy Straw pOiSoning)


          霉稻草中毒是指由于大量摄食霉稻草所引起蹄腿肿烂的一种真菌毒素中毒病。病的特征是耳尖枯焦、尾端干性坏死、腿肿蹄烂和蹄匣脱落。又称“烂蹄病”、“蹄腿肿烂病”。


      病    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饲喂霉稻草所致。外界不良环境(空气的湿度、气温、日光)及贮存条件不良等是促使稻草霉烂的原因;而霉稻草中镰刀菌属中的三线镰刀菌、半裸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所产生的毒素?丁烯酸内酯、赤霉烯醇等,可引起耕牛、水牛及奶牛的中毒。


      病的发生
          季节性  本病发生于11月份至翌年4月份。1?2月份达高峰,4月份以后逐渐停息。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这是由于秋、冬季主要饲草以稻草为主,而稻草未经晒干而堆贮,以致霉菌大量繁殖而发霉,牛吃了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地区性  本病主要是发生于水稻产区的地方,故在我国南方各省发生多,而在不产水稻地区,无此病流行。
          生理状况  根据临床观察,水牛发病率高于黄牛;营养差的牛因机体耐受性和抵抗力差,故发病率高;公牛、青年牛因采食量大,故发病率高。高产奶牛发病多,年青牛和低产牛发病少。
          与饲喂霉稻草的关系  病牛有长期饲喂霉稻草史,饲喂量越大、霉烂程度越严重,发病率越高;不喂霉稻草者,不发病。
        促使稻草霉烂的因素
          降水量  天然基质中水分含量是影响镰刀菌繁殖与产毒的首要条件。降水量大,基质含水量多则极有利于镰刀菌的生长繁殖,也极易造成稻草的霉烂。
          湿度与光照  环境中相对湿度可影响基质的水分平衡。镰刀菌的繁殖需要高湿度的条件。据资料介绍,相对湿度低于30%时,镰刀菌几乎不发育,相对湿度达85%~90%,特别是连阴雨天,日照不足,可加速镰刀菌的繁殖,使稻草霉烂程度加重。
          温度  据对陕西洋县发病区1972?1980年各月气温变化分析:9月份气温变动在17~25.5℃,平均气温为20℃,为镰刀菌生长发育最佳条件,10?12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14℃、8.5℃和4℃,这也是镰刀菌产毒的最宜温度,因此当饲喂这种稻草后,11?12月份发病高。


      中毒机理
          根据资料报道,丁烯酸内酯是导致霉稻草中毒的一种毒物。而从霉稻草中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出镰刀菌属中的木贼镰刀菌、半裸镰刀菌、烟草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等都能产生这种毒素。
          丁烯酸内酯的结构有N?乙酰氨基,具有血液毒的作用,体外1~2 mg/mL的丁烯酸内酯能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的正常功能受到破坏。
          丁烯酸内酯对血管能呈现出毒性作用。当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真菌毒素作用于外周血管,引起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致使血管壁增厚,血管狭窄,血液缓慢,继而血栓形成,进一步发生脉管炎症变化。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内血液的滞留,营养和供氧机能破坏,从而引起末梢组织的瘀血、水肿、出血和坏死,表现在耳部、尾部出现坏死;肢蹄发生肿烂,患肢皮肤屏障机能破坏,为外界细菌的侵入提供了良好条件,促使了病情恶化。
          低温是镰刀菌产生毒素的有利温度,低温的作用,可使牛远端体表末梢血管收缩,血液缓慢,这更增强了毒物的作用,促使疾病的发生,故此认为,冷冻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临床症状
          一般表现  突然发病,病牛精神沉郁,拱背,被毛粗乱,皮肤干燥无光;可视黏膜微红;有的牛鼻黏膜有蚕豆大的烂斑,一侧鼻孔流出鲜红色血液;通常体温、脉搏,食欲、粪便正常,全身变化不明显,仅有少数病牛体温有升高现象。
          蹄部变化  在蹄部肿胀前,病牛患肢步态僵硬,见有间隙性提举现象。继而见蹄冠肿胀,触诊发热、疼痛;蹄冠与系部皮肤有环状裂隙,皮肤变凉,从皮肤的裂隙处渗出黄白色、黄红色液体;病继续发展,皮肤破溃、出血、化脓和坏死。疮面久不愈合,具腥臭味;肿胀由蹄部蔓延至腕关节、跗关节时,跛行明显,病牛不愿行走,喜卧而不愿站立。蹄壳松动脱落;有的连指(趾)关节一起脱落。肿胀可蔓延至前肢肩胛部和后肢臀部。肿胀消退后,皮肤干硬,似如龟板;当跗关节以下发生干性坏疽,病部与健部皮肤呈明显的环形分界线,坏死皮肤紧箍于骨骼,干硬似如木棒。当坏死处被细菌感染时,见皮肤破溃,流出黄红色液体,皮肤与骨骼分离,似如穿着长筒靴样。
          耳、尾部变化  耳部坏死长达5cm,病部与健部界线分明,坏死区皮肤干硬呈暗褐色,最后脱落为半耳;尾端干性坏死达1/3?2/3,甚至整个尾断离。起初尾端变细、不灵活,或肿烂,继而干枯蜷曲而断离。
          黄牛症状较轻,水牛症状明显而重;公牛阴囊皮肤可见干硬皱缩症状。


      病理变化
          剖检变化  尸体消瘦,体表多处溃烂,蹄冠、系部水肿、出血、坏死及溃烂;耳尖、尾尖坏死。皮下组织疏松,呈浆性浸润。
      蹄冠与系部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有灰色、暗红色的血栓,肌肉呈灰红色或苍白色。镜检:肌间水肿,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栓。尾、耳干枯。镜检:皮肤坏死,皮下积聚大量的崩解白细胞,出血,红细胞溶解,小动脉管壁增厚,形成血栓。心外膜出血,心肌柔软,淡红色。镜检:心肌变性。肺瘀血、气肿。肝肿大,红黄色相间,镜检:肝细胞颗粒变性、脂肪变性,肝小叶坏死。肾皮质部呈淡黄红色。镜检:肾小球充血、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曲细管上皮颗粒变性、间质充血。瘤胃黏膜表层坏死;真胃黏膜增厚,有烂斑;小肠黏膜充血、出血、坏死脱落。


      诊    断
      临床诊断
      (1)发病均在饲喂霉稻草的季节,以秋、冬季最多。
      (2)饲喂量愈大,发病愈多,病程愈重;喂量少或不喂霉稻草
      (3)病能复发,只要饲喂霉稻草,年年都有发生。
      (4)典型症状是耳尖、尾尖坏死,蹄腿肿烂及蹄匣脱落。发病少或不发病。
         真菌检验  采取怀疑霉稻草样品,剪成2cm长,在0.1%升汞液中浸泡lmin,用灭菌蒸馏水冲洗5~10次,将其接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察氏培养基上,在22~26℃条件下培养6?8d,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出镰刀菌属即可确诊。
      类症鉴别
      锥虫病  能感染马,病后有间隙性发热,严重贫血,进行性消瘦,腹下水肿,血液中有锥虫,这些均可与本病区别。 
      坏死杆菌病  除大牛外,幼龄牛也可感染,病后发热,厌食,脓性鼻漏,口腔内齿龈、舌、颊部黏膜上有溃疡,从病灶内能分离出坏死杆菌,此可与本病相区别。
          营养性水肿  蹄腿肿烂虽可能与营养性衰竭症有关,但体格强、膘情好的也同样发病,故可排除营养性水肿的可能性。
          冻疮  牛因冷冻作用而引起蹄腿烂肿实属少见。在同一地区不喂霉稻草不发病,这可排除冻疮的可能。


      治疗
          无特效疗法。对病牛宜应加强饲养,给予品质优良的饲料;隔离于圈舍干净、干燥、保暖的环境中喂养,促使机体康复。
          局部治疗  患部尚未破溃,用消毒液冲洗患部后,涂布刺激性药物如松节油擦剂、樟脑搽剂等;白酒200~300mL、白胡椒20~30g,灌服,以促进血液循环。当患部破溃时,用0.1%高锰酸钾液、1%~2%来苏儿、4%硫酸铜液冲洗患蹄,可在疮内撤布磺胺粉、松馏油,打蹄绷带。
        全身治疗  目的是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解毒机能。
        磺胺噻唑钠  10g/d、磺胺嘧啶30~50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连续注射5~7d。 氯霉素  10?30mg/kg体重、四环素5~10mg/kg体重、新霉素8?15 mg/kg体重、卡那霉素6?12mg/kg体重,一次静脉注射或内服。
          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  1 000~1 500mL葡萄糖液500mL,安钠咖2g、维生素C 5 g,?次静脉注射。
      预防
         加强稻草收贮,防止霉变  秋季收获时,及时晒干,未经晒干的稻草,一定不要堆贮;已晒于而堆贮的稻草垛,垛顶要用塑料布遮盖严实,并要定期检查,严防雨水渗入。 霉烂稻草严禁饲喂  饲喂稻草时,要仔细检查,凡已霉烂稻草,绝不喂牛,这是防制本病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