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高产量下的最大就业和扶贫工程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人民日报  查看:
    核心提示:

      图为新德里“母亲”牛奶制品厂的巨型储藏罐,储存着来自各地奶业合作社的等待加工的牛奶。
       
        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牛奶生产国,牛奶年产量在9000万吨以上,人均每天消费214克。印度奶业协会主席安尼米什?班讷吉认为,牛奶产销流程的创新是牛奶产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从印度牛奶业半个世纪来的发展历程,看其产销体系的建立,对人不无启示。

        20世纪40年代,印度牛奶产量一度很低,主要原因是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当时,孟买的牛奶市场被波尔森斯牛奶公司独家垄断。牛奶公司的奶源主要是孟买凯拉区一带的奶牛养殖户。由于牛奶消费不断增长,牛奶公司的采购能力有限,一批中间商应运而生。市场牛奶公司和中间商获利颇丰,唯独奶农高兴不起来,他们不仅收入微薄,甚至卖奶的钱有时还不够给奶牛买草料。印度奶业发展委员会主席库里安博士对记者说:“奶农遭受牛奶公司和中间商的双重盘剥,几乎分不到任何利润。”

        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大大挫伤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改变自己在牛奶利润分配中的不公平地位,凯拉区的奶农在1946年组织起来,建立凯拉奶业合作社,甩掉波尔森斯公司和中间商,直接向孟买市场供应牛奶。邻近的村庄也纷纷仿效凯拉奶业合作社的做法,类似的奶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古吉拉特邦建立起来。

        没有几年,古吉拉特邦的牛奶产量就翻了几番。相比之下,印度中央政府耗资114亿卢比(1美元现约合44卢比)推行的动物养殖和发展奶业项目却收效甚微。1964年10月30日,时任印度总理拉尔?巴哈杜尔?夏斯特里在凯拉区出席一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开幕式。当晚,一户奶农向他介绍了奶业合作社对牛奶生产的促进作用,得到他的肯定。印度于1965年成立印度奶业发展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种奶业合作社。

        随着奶业合作社的普遍建立,印度逐渐建立起一个三重结构的牛奶产销网络。村一级建立奶业合作社,经过选举在区县一级建立奶业工会,再经过选举在邦一级建立奶业联合会。村级奶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责是生产牛奶,区级奶业工会则负责收购牛奶和加工牛奶,邦级奶业联合会主要负责牛奶的销售。每一级组织的资产都为奶农所有,实行专业化管理。

        1970年,印度政府发起了“让牛奶流成河”的行动,其信心便是来自奶业产销一体化所蕴含的活力。25年后,印度的牛奶产量增长了3倍多,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供出口,人均牛奶消费量也翻了一番。“母亲”牛奶制品厂经理库斯拉说,奶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吸引了那些依靠进口牛奶的发展中国家前来印度取经。

        现在,印度每天有8万多个奶业合作社的1000多万奶农源源不断地向170个奶业工会输送新鲜的牛奶。2004年,联合国赞扬印度奶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强调,牛奶产量的迅速增长有利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改善民众的营养状况。班讷吉自豪地对记者说:“奶业合作社是印度最大的就业工程,最大的扶贫工程。以奶业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牛奶产销流程是印度最大也是成本最低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