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三元
    日期:2010-12-13 16:29  编辑: admin  来源: 新华社-?望东方周刊  查看:
    核心提示:以土地文化、农垦文化为本色的三元,性格中“缺乏狼性”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 | 北京报道

        这是家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带给消费者信心的乳制品企业——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

        这也是家上市当年即出现净利润减少近八成,后又连续两年大幅亏损的企业;这是家上市7年有3年亏损,并且2009年亏损额创纪录的企业;这是家包装成“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税收“超国民待遇”的国有企业;这是家上市7年只有第一年给股民分红的企业。

        2010年11月初,三元公告表示将以不低于3.5亿元挂牌出售“少数可以盈利的公司之一”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冠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结合今年三元曾对一家房地产公司进行增资,很多人认为三元要投身房地产。

        三元曾是乳业领头羊,如今已身处第二梯队。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会这样?

        糟糕的2004年、2009年

        对于国内乳制品行业来说,2004年是个糟糕的年份,三元也不例外。

        经过外来企业以低价为主的多轮营销战,2004年北京乳业市场发生大变局,“强龙”压过了地头蛇,三元在大本营的份额大幅萎缩。

        在2004年的最后几天里,三元发布两条重要信息:2004年业绩预亏;总经理郭维健辞职。在十几天以前,三元股份(8.10,0.21,2.66%)的实际控制人北京控股“由于三元亏损拖累了公司整体表现”决定出售所持全部55%的三元股份。

        包括三元内部人士以及其他一些乳制品企业老总在内,几乎一边倒地认为上任刚一年多的郭维健辞职就是“迫于亏损”。

        三元上市之后连“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规矩”都没能守住。2003年,三元上市后第一份年报已经显现了这种颓势,当年公司净利润1282万元,比2002年整整减少78.89%。2004年,三元亏损1.2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创新低。

        郭维健黯然辞职之后,钮立平接任三元股份总经理。

        钮立平定下目标:2005年、2006年作为三元的调整年,2007年、2008年是恢复增长年,而2009年、2010年是增长高峰期,重回乳业第一阵营。

        从后来的年报看出,这个目标的前两步得以实现,而且由于受益于三聚氰胺事件,三元在2008年实现高速增长。

        2009年却是一个糟糕的年度。年报显示,三元当年亏损1.29亿元,亏损额一步回到2004年的水平。2009年三元营业收入暴增,但是仍大幅亏损,外界普遍认为“三元‘蛇吞象’导致消化不良”。

        钮立平对这种判断显得比较排斥。他对《望东方周刊》说,“如果不是由于整合三鹿拖累,三元2009年不会亏损。”他认为,三元整合三鹿之后一段时间管理成本,以及经营成本都相对较高。

        从年报上看,三元对三聚氰胺危机带来机遇的把握并不算成功。除去河北三元的营业收入,2008年、2009年三元的乳制品业务收入增长分别约30%、31%,但是营业成本也大幅增加,导致营业利润率仅分别增长1.18%、1.59%。

        市场开拓曾跟着感觉走

        2000年以前,三元掌握北京周边八成奶源,但是竞争已经渐渐变得激烈,北京市场的成本压力凸显。加上乳业被认为是朝阳行业,蕴藏着诱人的商机,三元迅速对外埠市场展开扩张。

        2001年前后三元亮出三板斧:上游快速圈地争夺奶源,中游资本运作扩充产能,下游放眼全国扩张市场。

        在上游,三元先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与当地企业合作成立多家公司,构建了稳固的三元经济区;

        在中游,三元以930万美元从外方手中购得北京卡夫85%的股权,获得北京卡夫日产200吨的产能,当时三元整个日产能也仅800吨;

        在下游,三元施行“多头布点、全面撒开”的战略,迅速向全国市场铺开,南下广州、东向福州和南宁,并且决定直捣上海光明的大本营,准备着打一场“持久战”。当时,正在兴头上的三元甚至把香港、澳门、台湾也列入了市场拓展目标。

        但随后几年的年报显示,这期间成立的子公司或参股公司很少盈利,最后导致扩张受阻,不得不逐渐收缩战线。此时,在奶牛饲养成本和经营管理成本压力增加,以及外来“轻资产、重营销”型乳企的夹击下,三元在大本营北京市场的份额连续下降。

        中国奶协顾问王怀宝曾担任北京市奶牛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总经理,他对《望东方周刊》分析说:“三元那几年的市场开拓就是凭感觉走,甚至有点儿盲目跟风,赶时髦。”

        资料显示,三元当时为了降低奶源成本,曾跑到北疆去办奶源生产基地,后因自然环境不适合而导致流产。2003年,三元又到澳大利亚建立奶源基地,由于汇率变化、澳大利亚干旱,以及缺乏在国外的经营管理经验导致巨亏,最后将基地转手。2005年,笼罩在亏损阴影下的三元欲通过上调产品价格扭亏未果。与此同时,伊利、蒙牛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百亿。

        时任三元股份董秘李宁向外界回应称,公司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布局方面的不合理。

        经营战略之变

        分析三元近些年的产品结构,可以发现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三元并不总是落后的,有时甚至走在最前面。三元曾经也存在“别人做的,我们不屑于做”的观念。

        问题是,三元的营销短板使得这个为数不多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优势也很快变成劣势。比如,三元在奶酪、酸奶、纯鲜奶、常温奶等产品系列都有产品,在高毛利的奶酪、酸奶上很早就已经具备优势,可是酸奶的优势目前已经荡然无存,现阶段我国奶酪消费较为有限,奶酪的优势又发挥不出来。

        据悉,三元第一个做“早餐奶”,但由于推广不力,2004年被蒙牛早餐奶后来居上。2003年三元便研发出了一款高端常温奶,因害怕价格贵没人买迟迟不敢上市,很快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却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对于一些习惯研究企业战略的人士来看,三元是一个战略缺失的企业。北京盛华永道品牌营销机构总经理雷永军对《望东方周刊》表示,“从我了解的中国乳业来看,很多企业在战略上都是糊涂的,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乳业一直是内蒙军团唱独角戏。”

        三元的经营战略不成熟还表现在产品结构上,三元也曾经摇摆不定。中国乳业曾经“北三元、南光明”的格局让位于内蒙古两个巨头伊利、蒙牛,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常温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