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发烧,奶农吃药,谁来保护奶农利益?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沈阳农大  查看:
    核心提示:

      沈阳市郊闸上村是当地有名的奶牛养殖村,具有7年养殖奶牛历史。到2005年7月31日,这个养殖村共有158个养牛户,1870头存栏奶牛,最高峰时这里的存栏奶牛有2800多头。一走近这个养殖村,人们便会闻到了一阵阵刺鼻的牛粪味。甚至有人在村子里垒起了牛圈,街头路边堆满着散发着气味的牛粪。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闸上村的牛奶成了没有要的“垃圾”。奶农不得不牛奶一桶一桶地倒掉。奶农齐心痛心地说:“真是上火呀!养牛的钱都是货款借来的,全指望卖牛奶挣钱还贷款了,这下牛奶卖不出去了,拿什么钱还贷款呢?”

        --中国奶牛养殖数量持续增长

        记者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了解,到2004年末,辽宁省奶牛存栏18.5万头,比上年增长近4万头,增长26.5%;2004年辽宁牛奶产量达到55万吨,同比增长29.3%。

        2004年辽宁省奶牛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广大消费者对牛奶的消费量持续增长,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奶牛的热情持续高涨。

        二是奶价有所波动,但养牛效益仍较高。2004年一季度,辽宁鲜奶收购价达到2.0元/公斤,后来受劣质奶粉事件影响,奶粉消费受到抑制,乳品加工企业相应减少了奶粉生产量。同时,各乳品企业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奶源的质量要求,7、8月份,辽宁多数市县鲜奶收购价平均下跌至1.5元。9月份后,价格又逐步恢复到1.8-2.0元/公斤。

        三是奶源争夺十分激烈。各大企业纷纷通过投资建小区、投放挤奶设备等手段抢建奶源基地。如沈阳辉山乳业公司2004年在阜新彰武县投资2亿元,建成10个标准化奶牛小区,每个小区奶牛存栏400头,设施配套齐全。同时,中介组织购置挤奶设备建奶站、受龙头企业委托收购鲜奶的新形式正在各地兴起。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郗伟斌介绍,我国奶牛业在经历了初创期(1949~1978 年)、发展期(1979~1992 年)、调整期(1993~1996 年),从1997年开始,我国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产生了许多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奶业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亮点,成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奶牛热”。据2003 年统计, 全国奶牛总存栏数893.2 万头, 牛奶总产量达到1746.3 万t, 人均占有牛奶13 kg。

        五年来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奶业的投资热,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国内优质奶牛资源的紧缺,促使了奶牛价格的一路攀升。

        同时饲料价格的上涨,较低的规模化程度和奶牛单产低等诸多因素,已经对奶牛养殖效益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此外,由于散户饲养奶牛对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控制力度的下降,也造成了我国散养奶牛以及某些开放式养殖小区较高的发病率,导致流产率增加,产犊间隔拉大。

        原奶质量问题在夏季尤为严重,几乎每年的6-8月都要出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牛奶过剩,已影响到局部地区奶业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我国奶牛养殖业效益普遍不好。

        --四大技术问题影响中国奶牛业发展

        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其生产水平与奶业发展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奶牛生产水平低。全国成年奶牛平均单产不足3 500千克。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 500千克。从奶牛的单产水平比较,我国的奶牛生产水平还不及1970年的美国。

        二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全国893.2万头奶牛中。荷斯坦良种奶牛只有250万头左右,比重不足1/3。

        三是饲养管理水平低下 奶牛产奶量的遗传力较低。我国的奶牛饲养管理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饲养工艺的落后也是阻碍我国奶牛生产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奶牛管理技术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已经从传统的栓系式、分餐制转向了散栏式饲养+全混合日粮饲养体制。由于饲养管理体制落后,原料奶牛二次污染特别严重,细菌总数一般都在200万/ml左右,更有甚者500万/ml以上。另外在牛舍建筑和废?处理上没有成型的经验和模式,导致饲养小区或牛场废?横流,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症的发生。

        四是疾病防治技术体系严重落后与奶牛发展,疾病发生率较高,大大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卫生质量。布病和结核病的检出率大大上升,甚至有的大中型奶牛场两病检出率达到25%,使牛场频临倒闭。据调查,东北某市奶牛70%以上的牛患有不同程度营养代谢性疾病,如酸中毒、酮病、肝脏代谢紊乱,低乳脂综合症,蹄变形等;30%左右的牛患有不同程度繁殖或产科疾病,如胎衣不下、屡配不孕、产后不发情、子宫炎和卵巢疾病。

        记者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了解到,近两三年来局部地区的动物疾病发生率上升,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养奶牛赔钱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服各不到位,防疫工作相关法规滞后。

        以辽东半岛为例,这里目前正在建设“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立种畜种群繁育体系,建立奶牛良种繁育基地,培养示范区奶牛的自繁能力,把示范区变成输出奶牛的基地,从而堵住外来引入家畜带来的疫情。事实上,辽东半岛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还未建成一个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相关引入法规还没有,这两种情况均影响到这一示范区的建设。

        二是我国目前引入动物报批制度执行不到位。“条条大路通罗马”,目前家畜省内外流动频繁,能够到相关部门报批的却很少。一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相关规定,对引入动物的隔离、通道没有明确规定。

        三是没有相关法规规定哪些人可以从事养殖业,目前养殖业散漫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没有制定与养殖业相关的入市标准,大多数人把养殖业当成了致富手段,而没有把养殖业当成产业去经营,造成了现在政府一声令下发展养殖业,任何人都可以去养奶牛、养蛋鸡。

        以沈阳市于洪区一个养殖基地为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养牛业,出台多种措施服务当地奶牛,出资为养牛小区修路、绿化、防疫、消毒等,为了解决小区内的粪便污染和科学防疫等问题,当地政府出资十多万元建设粪便处理场、购买设备等。但是由于没有奶牛引入方面的法规,当地养殖户盲目从外地引起奶牛,既不报批也不报检,小区内又缺乏科学的规范管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疫病的持续和广泛传播。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乳制品市场竞争能力低,在全国1 6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只占35%,有相当部分企业处于低产量、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态。一大批中小乳品企业生产和经营水平较低,不适应市场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有2700多家,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加工能力小,设备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目前,我国乳制品市场基本已乳粉为主,干酪、奶油产品除大城市外,在其他市场上基本属于空白;液体乳以白奶为主,发酵乳的比例还不大。质量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亏损面较大。乳制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阻碍了牛奶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郗伟斌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运作规范化不完善。还原奶问题、收购结核病牛奶事件、光明公司过期奶、变质奶回掺事件等等都在反映着我国乳品的安全隐患。2004年我国的奶制品消费量仅增长1.6%,远远低于2002、2003年的20-30%的增长率。消费者对牛奶制品的质量的担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牛奶消费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政府对养牛热缺乏科学的监管和有效的支持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郗伟斌认为,政府对养牛热缺乏科学的监管和有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一是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产业链条利益分配不合理,整个乳业链条中包括奶牛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消费者外,目前我国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中间环节??牛奶收购者(中间奶站)。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收购、加工、运销的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的定价权。当市场出现风险时,加工者往往将风险转嫁给这个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牛奶生产者,造成存生产者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和保证。牛奶收购者往往可以部分操纵牛奶的价格,他们是假奶、劣质奶的主要制造者,奶牛养殖业的最大受益者。郗伟斌说:“这部分人一是有钱,建的起奶站,买的起冷槽车,而且大多有较为丰富的掺假、造假经验。往往是低价收购劣质奶,进行处理后以高价卖出。即使在奶牛亏本的阶段,一天收购8吨奶的中间人一年的利润在100万左右。”

        二是对产品质量监管不理,技术手段落后,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奶牛生产的发展。目前我国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鲜奶质量差距大。我国现行的生鲜牛奶标准多数是15年前制定的,检测的指标少,计价体系及不合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目前乳业发达国家已经根据乳脂产量和乳蛋白产量计价,而我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计价体系,在其它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只要乳脂率达到3.1%,乳蛋白率2.9%就是一等奶,营养指标再高也是一个价钱。大多数乳品厂验收生鲜牛奶仅通过比重测定和酒精阳性乳检测。

        三是缺乏对进口奶牛和进口奶粉的控制,过量进口奶粉和奶牛,损害了我国奶农的利益据资料统计。1999年我国进口奶粉的数量为5.66万吨,至2003年达到13.37万吨: 而一吨奶粉可以勾兑出8.5-9吨牛奶,相当于每年进口了120万吨的牛奶,考虑到其它进口乳制品,我国每年进口了相当于我国牛奶总产量10%的牛奶。与此同时奶牛的进口头数也逐年增加。2002年为11429头.2003年50007头,2004年达到11.3万头。

        郗伟斌认为,大量进口奶粉,一方面把廉价的奶粉用水兑成复原奶,用以牟利和欺骗消费者;另一方面压低奶农生产的原料奶价格,或者片面提高原料奶收购标准变相降低收购价格,甚至采用酒精阳性乳的手段压低或拒收奶农的原料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奶农出售原料奶的收入,危害了我国的奶牛业。同样,过多过滥地进口奶牛,特别是生产性能一般的奶牛不仅无助于我国的奶牛业.反而会增加奶农的经济负担。在进口奶牛的过程中.不乏有少数进口单位牟取暴利,严重损害奶农利益。

        四是政府和社会对乳业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和规划。近年来牛奶的消费急剧增长,奶牛饲养成为畜禽饲养业中经济效益最好、风险最小的行业。社会奶牛饲养热情空前高涨,一些企业和个人盲目上马奶牛或奶业项目。但由于国内奶牛数量有限,国内只是一些低产或有疾病的一些牛在各地流通。一方面使一些盲目上项目的企业或个人的利益严重受损,另一方面造成奶牛疾病的传播。

        他认为,乳业发展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忌搞花架子,更不能搞政绩工程。

        河北省是我国奶牛优势发展区,省、市、乡对发展奶业十分重视,许多地方把抓养牛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号召农民买奶牛,没钱政府借给扶贫资金,致使全省出现了养牛热。四川省一些地方也把发展奶业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指标,明确提出“要牛不要人”,完不成奶牛发展任务指标就走人。据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代云讲,四川一个县把发展奶业与政绩挂钩,乡乡派工作组,层层下指标,干部包村镇,包好了提拔,否则就走人。

        黑龙江、河北、新疆、山西、陕西、四川、内蒙古等省区都把发展乳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纷纷培植自己的乳业巨头,制订了“奶业兴农”、“奶业兴市”、“中国乳都”等发展战略。这种无序的发展态势,导致了乳品加工增长速度高于奶源增长速度,奶牛的高速增长.又引发了上乳品加工项目热。河北省唐山市现有8.5万头奶牛,过去这些奶牛所产的原奶80% 由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收购。但从2003年开始,唐山市为了打造“乳业大市”,引进了16家乳品企业。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见此情形,也到滦南县建厂,导致重复建设。而内蒙古通辽市为了“乳业兴市”,引进三家乳品加工企业竟建成了门对们,好像鼓动它们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乳业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产业,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如果不顾一切地发展,带有不理性的成分和一定的盲目性。

        郗伟斌认为,我国乳业发展到今天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原因。是乳业发展初级阶段一个难免的阵痛和整合。但实事求是,找出原因,尽量缩短这个阵痛阶段,尽量减少对尚在襁褓中的中国乳业伤害是当务之急。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种矛盾是生产效率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优质、高效的乳业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优质的牛奶及其制品对培育、维持、扩大牛奶的消费是必须的,这是国内外乳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教训-质量是乳业的生命,失去了质量,乳业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而乳业高效生产可以提高乳业生产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从我国奶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以及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出发, 奶牛的存栏数不宜再继续增加! 否则将会带来饲料资源, 特别是粮食的极大浪费。采用一系列科技措施不断提高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 逐步减少存栏牛的数量是我国奶牛业发展的重点。

        --养殖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有待于国家干预和调控当前我国乳业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为避免奶业停滞不前或大起大落,保障其健康发展。我国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乳业发展初期的经验教训,并研究切实措施.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杰认为,时下各地出现“奶牛热”,一些奶牛养殖户忍痛倒掉鲜奶,主要与政府在奶牛热中没有摆正自身位置,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地发展养殖业有关,政府应该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从提供政策、服务和建立市场体系三个方面扶持养殖业的正常有序发展,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引进、消化并开发实用生产技术,通过提高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现有奶牛单产,二是加强政府科学调控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做法和理念。

        一是加强政府科学调控和管理 当前我国乳业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为避免奶业停滞不前或大起大落。保障其健康发展。我国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乳业发展初期的经验教训,并研究切实措施.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

        二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有待于国家干预和调控从乳业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控是必要的。如澳大利亚从1997年才解除调控(Deregulation);以色列现在仍对羊奶的价格进行调控。当然这种调控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了解基础上的。

        三是政府需要继续对乳业进行经济上、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扶持。无论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是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都是必要的。比如帮助奶农建设基础设施,在市场较差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加拿大政府一直到2000年才停止了对DHI项目的资助。但政府每年还一直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解决乳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四是加强奶业立法和制标工作,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 需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体系。尽快制定科学的全国奶业管理条例、生鲜奶生产和收购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乳和乳制品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奶业生产经营行为,拓展奶业成长空间。并且要加强监察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乳制品行业中的欺诈行为。另外,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通过技术壁垒保护民族奶业健康发展

        五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推广液态奶和奶酪消费 乳品消费量较高的国家液态奶的消费量一般超过80%,故应以开发液态奶系列和酸奶系列产品为主攻方向。在干乳制品中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配方乳粉、奶酪;城市型乳品企业生点发展液体乳,主要是巴氏杀菌乳、发酵乳,其次是灭菌乳、功能乳、乳饮料等。基地型乳品企业一般仍以乳粉为主,并适当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灭菌乳等;另外应将强奶酪市场的开发和培育,由于奶酪中基本不含乳糖,不会引起亚洲人引用牛奶时的乳糖不耐受现象。奶酪在发达国家是一种主要的乳制品。 

        六是加强市场培育和推广 奶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消费。而消费的增长除了消费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饮奶知识.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为此,加强宣传和引导显得十分迫切。而这种宣传是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的义务。因此建议国家和各级财政部门会同行业协会、企业及主流媒体共同携手.把饮奶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认真组织和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以推动奶制品消费,进而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沈阳农业大学郗伟斌教授认为,我国乳业现阶段的滑坡是乳业发展初期一个人为的“必然”,主要的原因是生产水平低下和乳制品质量低劣,特别是人们对牛奶的消费信心降低。但发展乳业利国利民的大事,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将是历史的必然。我国2004年的牛奶产量才刚刚1885万吨,人均占有量12kg,与世界人均消费95kg和发达国家140kg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乳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适当地向规模化推进,发展优质高效的乳业是我国乳业发展的必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