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价格战殃及奶牛养殖户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山西日报  查看:
    核心提示:

      近来在大同市柳航小区,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一位老农牵着两头黑白花奶牛,走街串巷现挤现卖鲜牛奶。“唉,现在的饲料价格飞涨,鲜奶收购价却一直下跌,每公斤只有1元左右,已经降到成本以下。为多卖点钱,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身牵牛到城里,这样现挤的奶可以卖到每公斤2元钱。由于养奶牛亏得厉害,我们村好几家养牛户已经开始卖牛甚至杀牛了。”从这位杨姓奶农无奈的诉说中,我们似乎捕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忧思。

          奶难销 砍了“摇钱树”当柴烧

          近几年,喝牛奶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习惯,而养奶牛则成了一些农民首选的致富途径,成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然而,自去年以来,由于鲜奶收购量大幅减少,收购价下跌,这棵“摇钱树”变得不再好使了。我省各地的鲜奶收购价由原来的2元/公斤下降到1.4?1.5元/公斤,甚至更低,即便这样鲜奶也很难卖出去,导致大量鲜奶积压,奶款被拖欠,奶农损失惨重。

          在奶农遭遇“卖奶难”的同时,还普遍出现了奶牛价格暴跌现象。在市场高峰期时,一头好奶牛能卖2万元。但目前大同乳牛价格每头仅为6000?7000元,卖给屠宰场每头价格为3000多元,母犊落地价降到1000元以下,且有价无市。由于养奶牛严重亏本,不少奶农不得不忍痛卖牛甚至把奶牛杀掉当肉牛卖,砍了“摇钱树”当柴烧。

          强压价 奶贱伤农追根源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造成农民“卖奶难”、“养牛难”、“卖牛难”和“还债难”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乳品加工企业之间从价格大战迅速转变为联手压低鲜奶收购价格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奶价下跌。据了解,从去年开始乳品加工企业都不惜血本想抢占市场,大多数品牌的降价幅度高达50%左右,甚至出现了“奶价贱如水”的现象。在价格大战的同时,这些企业又开始共同联手、单方压低鲜奶收购价格。2005年上半年,已经稳固占据了大同市(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结合部的雁门关地区)80%奶源的三个主要乳品加工企业,即伊利、蒙牛、古城三家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规范奶源市场的联合协议通知》,统一了收购标准、奶站费用和收购价格,彻底取消了散收。并且这个价格只针对机械挤奶,还有相当一部分奶农的牛奶被限收,人工挤奶全部被拒收,价格最低时降到0.9元/公斤。面对这个企业强加的协议,奶农们无力抗拒,只能被动接受。这其中,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没有固定订购合同的散养户。

          二是近年来饲料价格猛涨,使养牛成本大幅提高。据大同市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和2002年玉米每公斤1.0元,麻饼每公斤1.4元,混合精料每公斤1.16元;2004年涨到玉米每公斤1.3元,麻饼每公斤2.1元,混合精料每公斤1.72元;2005年一季度除玉米价格稍降外,其余两种饲料的价格均保持了2004年的高水平。如此一降一升,使得奶农每头奶牛每年的效益降低1000元。

          三是服务保障体系薄弱和饲养经营粗放,使奶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低下。奶牛养殖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项目,但目前这一项目的服务保障和经营管理还相对滞后。首先是饲养规模发展了,技术却跟不上,致使奶牛疫病时有发生,特别是布氏病、结核病、乳腺炎等已经给养牛户造成很大威胁和损失;其次是一些农户养殖奶牛的管理方式粗放,既无饲草生产基地也无青贮设施,很多大的园区也普遍缺少饲草基地,不懂得科学配方。并且饲养方式不合理,实施青贮饲喂、全价饲料饲养的奶牛不足50%,相当数量的奶农使用干秸秆饲喂;第三是大量的高龄、低产奶牛没有被淘汰。在奶牛繁育方面,奶牛档案不健全,配种管理混乱,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严重。目前大同市有4万头奶牛,真正纯种的不足1万头,多数处于改良一代、二代,良繁体系尚未形成,奶牛单产得不到提高;第四是基层兽医站人员少,但工作覆盖面大,且60%的人员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有的只能拿50%的工资,兽医站的疫情预防和技术服务工作跟不上。

          一些人士认为,目前奶牛和鲜奶价格下滑是一种正常的理性回归,也是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正常过渡。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的奶业从牛奶生产、加工到销售,是一条脆弱的链条,这个链条不时会脱节,而市场风险来临时,受冲击最大的是奶农。对于乳品加工企业来说,价格大战影响了奶制品的利润,运费、煤价、电价和包装材料价格的上涨更加重了企业的运转危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这些企业只好采取压级压价、延长付款期等手段,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产业链底端的奶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一是从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看,目前企业与农户仍然只是一种单纯的买卖关系,并没有建立起相互的利益连接机制,所以一旦市场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奶农就成为企业转嫁风险的载体。二是从市场的质量监测看,原料奶收购中缺乏第三方监督,企业始终处于主宰地位,奶农没有联盟组织,根本没有发言权,对强者无人制约。三是从市场竞争方式看,企业采用最多的还是价格战,品牌良好的公众形象还没有树立起来,市场的正常秩序没有建立。以上三种因素作用在一起,必然导致奶贱伤农。

          渡难关 政府更应有所为

          奶牛养殖业前联种植业,后接加工业,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大力发展奶牛业不仅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需要,也是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惟有从转变机制入手,切实采取措施,制定政策,加强监管,积极帮助奶农渡过难关,才能使奶业市场真正步入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是加强行业立法和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出台有关奶业管理条例、生鲜奶生产和收购办法、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并在各级农业部门建立乳品监测机构,结束当前按乳品企业需求定价的局面。同时,切实加大市场调控和监管力度,对不正当竞争、市场垄断等行为,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奶农利益。对于乳品企业联手强加在奶农身上的不合理价格,农业、工商、物价等部门应当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二是要引导乳品企业和奶农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企业要着眼自身发展的需要,巩固自己的产业链条,尊重奶农利益,避免单方降价。作为赚取了牛奶价值大部分利润的加工企业,应该适当扶持奶农,分担奶户因饲料涨价所造成的利益损失。否则,奶农经营的日渐没落必然导致企业失去奶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对奶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保护好农民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性。针对当前奶牛养殖业青贮饲料缺乏、成本较高、效益低下的现状,建议政府对奶农和种植青贮饲料的农户给予补贴或对他们买牛时的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让他们有信心咬牙坚持下去。

          四是应着眼于提升奶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提高奶牛质量入手,引导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要改变服务保障体系薄弱和饲养经营粗放的状况,对奶牛进行品种改良,形成高产奶牛核心群;要建立奶牛系谱档案,避免近亲繁殖,加强配种管理;要对奶牛实行程序化免疫、预防和治疗,推广高产奶牛饲养技术,提高奶牛饲养效率和养殖管理水平。

          五是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在现有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之间普遍没有产权关系的情况下,首先要建立起奶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成立奶农联合会或合作社来代表奶农与乳制品企业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并开展原料奶收购、技术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避免价格震荡对奶农经济利益的影响,以有效维护奶农权益。其次要设立奶业风险基金,以防范化解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