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奶业超常发展风险加剧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查看:
    核心提示:

      伴随着奶业超常发展,全行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双重压力,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在7月26日召开的2006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国际乳业高峰论坛上,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近10年来,中国乳品制造业的超高速发展一直是全球乳业生产的一大亮点,在世界奶类生产以1%至2%的速度缓慢增长时,中国乳品制造业却以超过30%的高速度发展。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客观条件和市场空间,纷纷争建乳业大省、大市,一些企业争当行业老大,盲目上项目。

        宋昆冈说,重复建设、盲目扩大加工规模,不仅使生产能力过剩、社会资源浪费,也促使奶源大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去年中国乳品加工业的平均利润率低于5%,而在正常情况下行业的利润率应为6%至8%。目前我国近1500家乳品加工企业中,30%处于盈亏平衡点,另有30%的企业出现亏损。

        据专家推算,在整个奶业产业链即牛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利润比通常为1∶3.5∶5.5,可见广大奶农的利益最低,在原料奶的生产过程中所承担风险最大,因此牛奶生产者与加工者、销售者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影响某些地区奶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有关协议,奶粉进口关税由25%降低至15%,预计今后进口数量还会有所增加。这对国内乳制品业和奶牛养殖业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此外,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目前全都进入了我国市场,国际乳业巨头中已有几家在我国建厂,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奶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当前国内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不是反映在外观上,工厂设备等硬件都差不多,更多的差距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上。

        在面临市场风险的同时,中国奶业还面临自然风险。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卢欣石说,我国牛奶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奶牛以散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牛奶质量难以控制,这增加了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可能。奶是快速消费品,也是易腐食品,如果质量保证不了,其风险性可想而知。

        卢欣石对我国奶牛疫病风险表示担忧。他说,目前,奶牛业存在的主要疫病有结核病、杆菌病、乳腺炎等,其中以结核病较为普遍。据估计,现在一些地方得结核病的奶牛超过了3%。按照技术规程,从事奶牛生产的地方政府每年要对奶牛做两次检疫,查出有结核病的牛要隔离和净化。但一些地方政府担心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在这方面措施不力,很容易造成某些疫病失控,急剧扩散。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徐定人说,今后要坚持合理布局建设奶源基地,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推行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扩大良种覆盖面,调整牛群结构。他说,必须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地建立奶牛合作社、奶业生产者协会和股份制联合体,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

        宋昆冈呼吁乳品企业从原料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根据自己实现的市场发展情况确定发展速度,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根据计划发展奶源基地,通过合同确定购销关系,依靠经济手段调节数量,以降低因盲目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专家建议,乳品行业要努力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在大力开发液态奶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干酪、酪蛋白、黄油等牛奶精深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应不同消费水平、不同营养需求的消费者,增加乳制品消费,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应加大奶牛的防疫力度,设立奶业准入门槛,尽快完善我国奶业质量检测标准,提升我国奶业的食品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