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环节薄弱我国乳业直面质量型奶源问题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食品报  查看: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国奶业的奶牛生产、牛奶加工、乳品销售三大环节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状况,即乳品加工能力强,奶源基地建设、乳制品消费环节薄弱,其中最薄弱的是奶源问题。蒙牛总裁牛根生视奶源问题为中国乳业的软肋,并称其是国内乳品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业内人士认为,走质量型奶源发展之路意义重大。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奶牛及完善生鲜牛奶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单产和牛奶质量,可以提高奶牛饲养户及乳品加工厂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目的。奶源质量的提高,能加快我国奶业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利于大型乳品生产企业更快地进军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奶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七个:

        第一,对奶牛防疫、检疫认识不够,监督体系建设滞后,实施难度大。部分奶牛饲养户对奶牛防疫、检疫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部分地区没有全面对规定的重大奶牛传染病进行免疫注射、检疫,有的地区甚至发生奶牛传染病隐瞒不报。动物卫生防检疫监督体系不完善,设备、设施简陋;检疫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扑杀传染病奶牛经费不足等,都给奶牛防疫工作增加了难度。若有不测,将会对奶牛饲养业、乳品加工业及整个乳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二,奶牛业整体质量水平低,分散饲养、规模小、单产低,平均每户饲养5头左右,成年母牛年单产水平在3吨多,与乳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第三,缺乏优质粗饲料,饲料饲草生产和加工体系建设滞后。我国大多数奶农以自己拌料为主,精饲料是玉米、麸皮等的简单混合,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粗饲料使用劣质的玉米秸、麦秸和稻草,营养价值差,造成饲料的转化率较低,减少产奶量、牛奶营养物质,瘤胃酸中毒及营养代谢病较多。奶牛缺乏优质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及青绿饲料,没有专用的饲草饲料种植基地,牧草种植少。

        第四,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鲜奶质量差距大。目前,我国的生鲜牛奶标准多数是10多年前制定的,检测的指标少,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大多数乳品厂验收生鲜牛奶使用比重、酒精滴定,检测脂肪、蛋白质、干物质,没有测定体细胞数、总细菌数以及抗生素等。

        第五,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我国奶农多数文化不高,严重缺乏科学技术知识。各种技术服务没有服务到奶农家,如信息、疾病治疗、配种、饲料等。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如奶牛登记、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牧草种植、奶牛保险、技术培训等。

        第六,奶源基地建设薄弱。我国乳品加工厂规模较小,大部分加工厂没有稳定的奶源基地,经常出现争抢奶源事件。牛舍建设落后;规模小,多数手工挤奶,科学饲养奶牛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先进,机械化程度不高。

        第七,产业化程度、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不足。我国奶牛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奶农没有与乳品加工厂建立牢固的合同关系,不利于鲜奶有计划收购,国际竞争力不强。

        鉴于我国奶源存在的诸多问题,专家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

        第一,合理规划奶牛发展优势区域。2002年,农业部根据全国奶业生产、资源分布、乳品加工、市场消费状况,制定了《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确定了北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7个优势区域。全国其他地方,则应根据实情科学划分适合奶牛业发展优势区域,不可盲目发展。

        第二,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奶牛登记方案,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和奶业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奶牛登记、编号,可以有效地开展奶牛育种工作。政府应该做好奶牛的良种繁育、防疫检疫、牛奶质量监控、奶牛贷款和保险服务等工作。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饲料安全标准、无公害或有机牛奶标准等,出台相应的奶业法规,治理鲜奶掺假现象。

        第三,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生鲜牛奶质量;加快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奶牛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养殖,降低成本。

        第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规范市场运作。各级政府应该制订奶业的法规、标准、规划及政策,宏观控制奶源发展;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增加投资,扶持建立奶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科技创新与应用、质量监测、资源与生态保护、信息与社会化服务等体系;把奶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考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