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江西乳业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食品产业网  查看:
    核心提示:

      两年前,在江西南昌一头刚落地的奶牛犊可以卖5000元,现在却仅能卖200元。今年以来,由于奶牛养殖成本翻番,原奶收购价下滑,致使过去奶农眼中的印钞机如今成为了累赘,江西奶业市场弥漫着萧条景象。而那些靠“奶”生存的江西乳品企业在步入冰封期后该如何破冰,也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个艰巨难题。

          奶农举起杀牛刀

          据了解,一头两岁大的奶牛,一天平均产原奶15~20公斤,按两元1公斤原奶的收购价计算,每月的收益为1000元上下。一个普通奶农的养殖规模在20头左右,按理说每月收益是两万元。是什么原因使奶农连“印钞机”都不要呢?
          近日,记者来到了江西省南昌县银三角附近的一个奶牛养殖基地,奶农胡洪海指着一桶刚挤的牛奶和牛圈食槽中的饲料说:“这两样东西现在都一个价了,养奶牛无利可图,再这样下去,我们只有杀牛。”
          这个奶牛基地建于2001年,现有20户奶农入驻,其供奶对象是江西的乳业有限公司。胡洪海说,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饲料价格开始大幅上涨,目前,每公斤稻草从0.12元涨到了0.26元,而每公斤精饲料则从1.2元涨到了1.8元左右。与此相反,原奶的收购价却从每公斤2.3元降到了两元左右。
          另一位奶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养了31头奶牛,一天要吃300斤饲料,成本就要300元;请了3个帮手工钱为100元;啤酒糟70元、豆渣30元、稻草50元,一天下来要550元,一个月是15500元。由于原奶收购价上不去,一年要亏两万元,相当于每头奶牛每年亏损500元以上。
          奶农王新告诉记者,2003年时原奶收购价为每公斤2.22元至2.26元,然而3年过去了,养牛的成本翻番了,原奶收购价反而下降为每公斤两元左右。另外,养奶牛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比如奶牛产完头胎后,经过配种,可以产第二胎、第三胎,但如果有炎症,就不能怀上小奶牛,不能生产的话产奶量就上不去,而且打了抗生素的原奶,厂家是不要的。
          由于上述因素,奶农普遍感到养牛已没有盼头。“2001年养牛高峰时,一头养了3个月的奶牛犊可以卖6000元,如今行情不好,只能以1.5元/公斤的价格当肉牛卖,一头35公斤左右的牛犊仅卖200元。”奶农们说,如果2000年投资20头成年奶牛,奶农得花20万元,今年连10万元都不到。
          奶农胡洪海告诉记者,2005年他卖了4头二三岁的牛,得了1.6万元,而成本却花了5万多元。他说:“准备慢慢拖下去,实在不行就杀掉奶牛当肉牛卖算了。”
          一份来自江西省畜牧局的统计表明,目前该省奶牛每产1公斤原奶的平均成本为1.6元,较之前段时间上涨了0.2元,而每公斤原奶的平均收购价为两元至2.1元,扣除收购站等中间环节的利润,实际上奶农每公斤原奶的出售价为1.8元左右。

          奶价低于水价钱 

          早在2006年年初,江西维雀乳业有限公司发出通知:从1月25日起停止收购散户的鲜奶。后来在有关方面的调解下,“拒收风波”得到化解,但代价是鲜奶收购价每公斤下调0.4元,从原来每公斤1.9元降到1.5元左右。
          紧随其后,在南昌奶品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江西阳光乳业有限公司也发出限量收奶的通知:公司对奶农收奶的数量控制在每户奶农每天交奶量的平均数,多出部分拒收。该公司还宣布,从2月份起,实施冬季收购价,每公斤价格调低0.1元,为2.1元左右。
          阳光乳业有关人士对此的解释是,该公司从2004年起执行夏、冬季收购指导价,每年的5月~10月为夏季价,其余的则为冬季价。2005年11月,因考虑到饲料价格的上涨,出于保护奶农的目的,阳光乳业暂停了3个月的冬季价。
          面对江西乳业当前的状况,江西维雀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认为,目前的江西乳业已步入冰封期,原因有三点:一是原有消费群体,如省会南昌城市居民、学生市场已经饱和,而新的消费群体,如市县城镇居民、农民等群体的市场亟待开发。目前国内乳品行业的增长率已从前几年的20%下降到了5%;二是市场竞争加剧,以南昌为例,仅乳品生产企业就有3家,长效奶方面伊利、蒙牛等省外品牌长驱直入,从而导致了奶制品售价下跌,甚至出现了奶不如水贵的现象;三是原料涨价,如白糖、包装材料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谈到前段时间维雀乳业的拒收风波,陈明表示,企业也是有苦难言。按理来说,维雀乳业与奶农的收购合同已到期,但为了保护奶农的利益,公司仍按1.9~2元/公斤的价格收奶。然而,由于销售跟不上,维雀乳业不得不将收购的近1/5原奶以每公斤1.3元的低价转卖给其他公司,加上运费,每卖1公斤实际亏损1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10多万元。
          陈明分析现状指出,目前全国性强势品牌越做越强,而大部分中小型地方品牌则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他认为,在此关键时刻,谁能坚持,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