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后乐百氏正在消失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查看:
    核心提示:

      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并购在中国越来越活跃。外资并购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纯粹的投资收益,还是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如果是后者,那么民族品牌将不是并购过程中外资最为看重的,背后的渠道、市场占有率等因素才是外资所觊觎的资源,而民族品牌的雪藏甚至消失似乎是必然的。
        乐百氏集团(以下简称乐百氏)这家当年与娃哈哈并驾齐驱的公司,6年前被达能集团(以下简称达能)收购,1年后,以何伯权为首的乐百氏五元老被踢出局。从此,该公司产品在市场上格外“低调”,铺货率大幅下滑。目前“危机四伏,迷茫无助。”一位知情人士说。

        人事地震 市场溃败

        “他们(达能)又在大规模清洗‘老乐百氏人’了。”不久前,一名被辞员工说。
        “公司裁员并不足以为奇。但是,让我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矛头对准的是老乐百氏人?”一名被裁员工说。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老乐百氏人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而在工厂方面,裁员的幅度高达40%。据说,裁员还会继续下去。
        大裁员的直接原因是乐百氏产品在市场上的持续低迷。2005年,乐百氏亏损1.57亿元,2006年又亏损1.5亿元。
        “亏的最厉害的是瓶装水,简直是一塌糊涂。”一名乐百氏员工说。瓶装水是乐百氏的主打产品,在1996年?1999年的快速成长期,其销量一度在中国市场达到30%的份额,占有率第一。但是现在,其市场份额仅为5%,被竞争对手娃哈哈和农夫山泉远远抛在身后。
        “多年来,乐百氏的渠道不是在强化,而是在被摧毁。”一名乐百氏渠道人员如此评价达能在重建乐百氏平台时的表现。

        品牌弱化

        亏损和裁员只是表象。更加令人担心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品牌,乐百氏正逐步丧失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位老乐百氏人曾悲观地表示:“达能根本不想把乐百氏品牌做大。”他的依据是,乐百氏的牛奶、酸奶,早被公司上层有意无意地淡化,在达能大家庭中,酸奶的重点布局在“光明”和“蒙牛”这样的企业身上。此外,乐百氏茶饮料在市场上几乎已经销声匿迹,而桶装水业务也不断萎缩,接近盈亏点。
        对达能来说,乐百氏只不过是达能“大家庭”的一员而已。那幅一群欢笑的孩子竞相追逐,齐声喊出“今天,你喝了没有?”的乐百氏早年电视广告画面,已成为了遥远的记忆。曾经家喻户晓的“乐百氏”品牌,正在从人们视线中逐渐淡出。
        “人们还可以看看脉动饮料的包装瓶,在上面甚至看不出脉动与乐百氏的关系,‘乐百氏’的字样在包装瓶的右上角,不明显。关键还是公司在产品推广时如何对待乐百氏这个品牌的问题。”一位乐百氏人说。
        “在老乐百氏时代,我们的宣传投入并不是很大,但效果一直不错。”乐百氏一位张先生说,“我们有时还在做白日梦,希望有一天,能将乐百氏从达能手中收购回来,把乐百氏重新变成民族企业,民族品牌。”

        达能的并购逻辑

        达能成立于1966年的法国,最初是一家玻璃制品公司,名为“BSN”。自从转入食品和饮料行业后,并购就成为其战略和经营的手段,包括凯旋啤酒、依云矿泉水,甚至连它今天的名字“达能”,都是当初并购企业的。
        “并购主要是为了巩固我们已有的市场份额。我们非常讲究成为当地市场份额的第一名。”达能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弗兰克?李布透露,其终极目的是不断累加很多区域性第一,形成全球的第一。如果并购的是区域市场第二、三位的企业,那也是为了达能能够进一步争取成为当地市场份额的第一名。在此目标下,并购的原则除了投资回报,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让被并购的企业与达能形成协同效应,包括文化的相互适应、融合。“我们并购之后要开展共同的计划。”弗兰克?李布说。
        在达能的全球战略版图中,希望做到份额第一的主要集中于三个核心业务:奶制品、饮料和饼干。对达能来说,奶制品和饮料的核心,就是酸奶和矿泉水,在中国,达能的每一个并购无不围绕上述三大业务展开。
        被达能控股93%的乐百氏,失去了自己的控制权与经营权。其结果反而是衰退。“大家都考虑自己的产品怎么做,根本没有互动起来。”在乐百氏,各品类业务反而像是孤军作战。在脉动销售好的时候,乐百氏的其他员工感觉与己无关。“不告诉你,你能看出脉动是乐百氏的产品吗?脉动的产品推广,几乎不提乐百氏,更像是达能的。”乐百氏人说。
        通过合资、合并壮大自己是每个企业的美好愿望,目前合资仍在继续,且越来越大,案例不断见诸媒体,希望企业谨慎行事,乐百氏的教训应引以为戒,不要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