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奶业的问题、原因、趋势与对策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北京商报  查看:
    核心提示:
      摘要:本文在对河北、山西、内蒙古三地的奶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奶价不涨导致奶农卖牛、杀牛,成本上升导致奶企效益下降,而乳品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竞争、奶农饲养水平过低、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指出,我国奶业正处在自我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但转变过程中的“阵痛”,即对奶牛养殖业和奶制品加工业带来一些影响需要关注。最后,本文从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完善保险体系、加强产业链利益连接机制、开拓消费市场等七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奶业 价格 养殖方式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饲草料价格大幅上涨,肉类、蛋类都畜产品价格均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但本应受饲料成本上涨很大的奶产品,无论是原料奶价格,还是乳制品价格,却变动不大。与此同时,农民卖奶牛、杀奶牛的报道却不断见诸于媒体。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对奶业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楚乳制品价格没有上涨和奶农卖牛杀牛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奶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联合组成调研组,在召开专家座谈会、龙头企业座谈会的基础上,深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对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城乡居民对于奶制品认知程度的提高,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奶牛存栏快速增加,牛奶产量不断提高,奶制品加工能力急剧扩张,我国奶业和奶制品行业进入了超常规高速发展时期。
        1、牛奶产量快速增加,奶制品加工企业急剧扩张
        2006年全国奶牛存栏1363.1万头,比1998年增长了2.2倍,年均递增15.6%;奶类总产量3366.3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245.0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351.6%和389.5%。年均递增均超过20%。2006 年,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24.7千克,比1998 年增3.7倍。与此同时,奶制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1998年至2006年,我国奶制品工业产值由122.9亿元增加到1074.2亿元,年均递增达到29%。涌现出伊利、蒙牛、三鹿、光明、三元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企业的快速扩张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自建厂以来,伊利付给奶农的奶款达到230亿元,蒙牛集团累计支付的奶款160亿元,奶牛养殖成为内蒙古、黑龙江及山西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表1 1998-2006年我国奶牛、牛奶生产变化情况

      指标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奶牛存栏(万头) 426.5 442.8 488.7 566.2 628 893 1063 1216.1 1363
      奶类总产(万吨) 745.4 806.9 919.1 1122.9 1400.4 1848.6 2368.4 2864.8 3366.3
      牛奶产量(万吨) 662.9 717.6 827.4 1025.5 1299.8 1746.3 2260.6 2753.4 3245
      人均占有(千克) 5.3 5.7 6.5 8.1 10.2 13.6 17.4 21.7 24.6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摘要2007
        2、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奶制品国际贸易额逐年增加
        1998年,我国全脂鲜奶的总消费量为1227.23万吨,到2005年,全国全脂鲜奶消费量达到1829.7万吨,比1998年增长了49.1%。作为我国奶制品消费的主体??城镇居民近几年消费量高速增长,2005年人均购买量达到24.79千克,比2000年增长7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也由2000年的1.06千克增加到2.86千克,比2000年增加了169.8%。
        奶制品的进出口量、进出口额也在逐年增长。一些国外高端奶制品如婴儿配方奶粉在国内销售量迅速增加。2006年,我国奶制品进出口总量为39.26万吨,进出口总额为5.997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3.75倍和8.23倍。其中进口量为32.89万吨,出口量为6.37万吨,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3.99倍和2.81倍;进口额为5.24亿美元,出口额为0.75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3.0倍和10.3倍。
        3、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但仍以农户散养为主
        近年来,在政府补贴、企业返利等行动的促进下,包括饲养小区、规模牧场等规模化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不断发展。从近几年全国的统计数据看,我国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户)发展较快,2002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73.69%。但与此同时,农户散养的奶牛仍然占较大比例。据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16个大型牧场和养殖小区,奶牛存栏占到全市的40%,而农户散养存栏占到60%;据山西省奶协提供的数据,2006年,该省20头以下的养殖户奶牛存栏占69.27%,而100头以上的规模户奶牛存栏仅占到17.62%。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县之一,奶牛饲养规模在5头以下的户数占总户数的67%,5头至10头的占26%,10头以上的仅占7%。
      表2 2002-2005年全国不同规模奶牛场(户)比例变化(%)

      年份 1-4 5-19 2099 100199 200499 500999 1000头以上
      2002 83.3 14.62 1.88 0.13 0.05 0.02 0.01
      2003 85.17 12.65 1.97 0.13 0.05 0.02 0.01
      2004 83.39 14.41 1.99 0.14 0.05 0.02 0.01
      2005 83.45 14.15 2.17 0.14 0.06 0.02 0.01

      资料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2003?2006
      表3 2006年山西省存栏奶牛不同规模程度场(户)个数及比例

      5头以下 620 21头至100 100头以上
      场户数(户) 49100 9610 1212 266
      场户所占比例(%) 81.58 15.97 2.01 0.44
      饲养奶牛数(万头) 13.38 9.5 4.33 5.82
      奶牛数所占比例

      69.27%

      13.11%

      17.62%

      资料来源:山西省奶业协会
        4、加工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企业脱颖而出,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则渐入困境,奶源、产能和市场开始向规模大的企业集中,奶业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600多家奶制品加工企业,其中日处理鲜奶能力在300吨以上的企业约占3.6%,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约占4.9%。1995年,全国前十大奶制品企业总产量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6%,产值10.4亿元,占全国奶制品工业总产值的13.3%。到2004年,奶业前十大企业产量469.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9.5%;奶制品工业总产值376.8亿元,占全国的56.8%。2005年,蒙牛、伊利、光明、三鹿等液态奶的十大企业合计占全国市场的67.29%。其中伊利、蒙牛两个企业就占到全国市场的46.76%。2006年,伊利、蒙牛两个企业液态奶产量达到615万吨,占全国市场的份额提高56%。
        总的看,近10年来,我国奶业和奶制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奶牛存栏数量、牛奶产量不断增加,奶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也不断提高。奶制品企业发展在促进奶业发展,增加奶农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当前我国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原料奶收购价格没有与饲草料价格同步上涨,奶农收益下滑,出现卖牛杀牛现象。据山西省山阴县的奶农反映,2004年以来,古城奶业集团在当地的原奶收购价格:夏天为1.7元/公斤,冬天为1.8元/公斤,基本没有变化。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也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和林县2005年至今,原料奶收购价仅上涨了0.11元/公斤,包头市原奶收购价格近几年一直稳定在1.76元?1.8元/公斤。但由于饲草料价格上涨,奶牛饲养成本大幅增加,奶农养殖收益急剧下滑。在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饲养成本增加2000元,而原奶提价收入仅200元,纯收入减少1800元。据山西省奶协反映,目前该省农民养一头年产5吨的奶牛,年纯收入仅1000元(不包括小母牛犊),是2005年的一半,是2003年的三分之一。加上小母牛犊价格下跌,奶农养殖收益缩水。部分农户开始出现卖牛、杀牛现象。据内蒙古蒙伊萨屠宰场反映,2006年下半年,该企业每年宰杀20头奶牛,呼和浩特市四个屠宰厂每年宰杀350-400头奶牛。山西省山阴县反映,该县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卖掉奶牛10800头。该县古城镇古城村2006年淘汰300头奶牛,占奶牛存栏(1920头)的15.6%,淘汰率比以往明显提高。由于小母牛犊价格下跌,个别地区的农民不愿意饲养,直接卖掉制作血清。二是奶制品行业成本不断上升,全行业利润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近几年,奶制品企业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劳动力费用大大提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与2005年相比,2006年白糖价格上涨了30%,牛奶包装材料受原油涨价影响上涨了55%。但鲜奶及奶制品的零售价格却变动不大,导致奶制品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全国规模以上奶制品加工企业的亏损面由2002年的24.2%扩大到2004年的30.8%。山西省朔州市奶业协会反映,2006年,该市奶制品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达13.6亿元,利润率4.3%,远远低于2005年6.5%和2003年12%的水平,一些产品如液态奶加工从2006年步入微利或者无利经营阶段。2006年,伊利和蒙牛作为奶制品行业最大两家企业,利润率分别只有3.4%和4.83%。光明的利润率只有2.12%,三元奶制品的利润为负值。利润率的不断下降让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被淘汰。据山西省山阴县反映,该县现存奶制品加工企业7家,真正开工生产的只有4家。
      二、当前我国奶业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趋势判断
        尽管饲草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是引发奶农收入下降、行业利润下滑的直接因素。但从深层次看,乳品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竞争、奶农饲养水平过低、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1、乳制品消费群体有限,消费市场增速放缓,
        在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中,乳制品仍然是保健食品而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两头”,老年人和婴幼儿,在农村尚未形成商品奶制品消费群体,导致近年来消费市场增速呈现放缓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比上年增长0.72%,2005年则比上年下降1.82%。尽管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保持增长,但由于农村人均消费量基数很小(不足城镇居民的1/10),奶制品消费增长缓慢。尽管国家从2000年启动“学生饮用奶计划”,但至2006年底,该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243万份,仅占到全国中小学生总数量的1%,效果十分有限。
        消费市场增速放缓,原料奶产量不断增加和乳制品企业快速扩张,导致奶制品市场供需格局逐步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北方主产区,由于夏季原料奶产量明显增加,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季节性供大于求现象。2005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的奶农“倒奶”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供求格局的变化,必然对乳制品的零售价格及原料奶的收购价带来很大的制约。尽管2004年以来,企业人员工资不断上涨,水、电、煤等能源产品价格不断攀升,但鲜乳制品的价格涨幅却很小,从2004年二季度至2007年二季度,我国鲜乳品零售价格从2.12元/斤上涨为2.33元/斤,上涨幅度仅为9.9%。原料奶的价格也基本没有变化。

        2、国内市场乳品消费结构单一,乳品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受饮食习惯的影响,目前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量中的绝大部分是液态奶和酸奶,奶粉仅占一小部分,其他乳制品如干酪、奶油等消费量非常小。据统计,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乳制品中,鲜乳品的消费占到97.7%,奶粉消费占到2.3%,而其他乳制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消费结构的影响下,大部分乳制品企业都以液态奶为主打产品。以伊利、蒙牛、光明为例,2006年,伊利集团液态奶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71.3%;蒙牛集团的液态奶产品占其乳产品总量90.5%;光明乳业液态奶占其乳产品总量的96.5%。相似的产品结构,必然带来同质化竞争。乳制品企业不得不采用降价或变相降价的营销手段争夺市场,加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
        3、大量低产奶牛、超期服役奶牛占较大比例,奶农粗放方式饲养
        近年来,由于乳制品企业快速扩张,奶源不足,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内蒙古、山西等地奶牛饲养急剧增加。“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反映了2001?2004年间农民奶牛饲养积极性的高涨。养牛户的快速增加使奶牛数量供不应求,价格高企,每头奶牛的价格达到1.5万元,刚生下的小母牛犊也可以卖到3000?5000元,大大增加了奶牛养殖的收益。即使3-4吨的低产的奶牛,收益也比较可观。这样,大量低产奶牛,超期服役奶牛,甚至泌乳有问题奶牛都保留下来。在2006年以前,山西省的奶牛淘汰率只有5%左右。据山西省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反映,2006年以前该村每年淘汰20至30头牛,淘汰率不足2%。很多农户在2005年以前没有淘汰过奶牛。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奶牛每年的淘汰率都在20%以上。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反映,该市单产4.5吨以下奶牛占到40?50%;
        在高收益的带动下,奶农更多注重扩大规模,饲养方式则比较粗放。我们在山西朔州山阴县调研时发现,当地绝大多数奶农户都是人畜混居,基本是按照养猪的方式饲养奶牛。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反映,由于煤资源丰富,非农就业机会较多,文化程度和素质较高的农民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奶牛饲养的农民大多是文化程度较低和部分老弱病残农民,影响了当地奶牛饲养水平的提高。据山西省奶协提供的资料,该省成母牛平均单产仅为3.79吨。而目前美国、以色列等国家成年母牛平均单产在8.5吨以上。在我们调查的奶农户中,大部分单产水平也不足5吨。
        随着奶牛养殖收益下降,奶农不得不将低产牛、超期服役奶牛快速淘汰,部分养殖技术较差的奶农也难以维持,退出奶牛养殖行业,这样,奶农淘汰率必然会大大提高。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无论是卖牛杀牛比较严重的山西省,还是奶牛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内蒙古、河北等地区,尽管奶牛淘汰率增加,但大部分没有超过20%,与发达国家相比,淘汰率并不算高。
        4、产业链各环节联接松散,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奶农没有与乳制品企业签订长期合约,主要是通过奶站向奶农收购。奶站通过赚取差价或管理费,获取了相对比较丰厚的利润。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汗区金河镇舍必崖村一个个体奶站,每公斤牛奶可以获取0.2元?0.3元的收益,每年的纯利润可达7-8万元。相应的,奶农所获得的原料奶价格远低于乳制品企业所实际支付的价格。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奶农获得的原料奶价格与乳品企业实际支付价格一般存在每公斤0.2元?0.3元的价差。
        此外,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等环节费用较高,也增加了奶农的负担。据内蒙古反映,当地流动服务兽医每次出诊费100元,输液一次收费200元;我们在山西调查时发现,尽管冻精有良种补贴,只需要农民支付6元钱,但每次授精的人工费用50元,一般奶牛都需要2次授精才能成功,这样每头奶牛授精费用就需要112元。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每次奶牛授精的人工费用仅35元,一次性器具费(5元)和冻精费(5元),如不成功,下次授精不再收取人工费,仅收取器具费和冻精费(10元)。按每头奶牛配种2次计算,农民每年每头牛就少支出57元。
        我们认为,当前奶业出现的效益下滑、奶牛加速淘汰、竞争加剧等问题是近年来奶业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问题的自然释放,是自身的一次调整和升级,实际上也推动着我国奶业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我国奶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生产环节看,奶牛饲养由以传统农户经济下的家庭兼业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饲养方式转变。首先,尽管饲养利润下降,但部分专业化程度高的规模饲养户、养殖小区、规模牧场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亏损的则大多是奶牛品种差、单产低、饲养经验不足,管理水平较差的分散奶农。利润水平的下降,部分饲养水平差的农户将逐步被淘汰,饲养水平高的奶牛专业户、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推动饲养水平的提高和规模化饲养的发展。其次,当前农户饲养奶牛利润下降实际上是奶牛养殖业获利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即由以出售牛犊和牛奶两个获利途径向以出售牛奶为主要获利途径转变。在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一头出生的小母牛犊就可以卖到3000?5000元,成为当时农户饲养奶牛的重要利润来源。这部分利润实际上是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和新进入农户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是规模急剧扩张过程中的短期效应,是难以持续的。随着奶牛饲养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养殖户的收益必然要向以原料奶的收益为主转变。而随着获利方式的转变,部分低产奶牛、超期服役的老牛难以继续为养殖户带来收益,必然被加速淘汰。奶牛宰杀实质上是奶牛群体结构调整。
        随着超常规增长过程的结构,奶牛养殖利润来源的转换,原来的“一家一户一头牛”的兼业式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的要求,规模化、专业化饲养将逐步成为奶牛饲养的主要方式,奶牛群体结构也逐步实现高产和优质化。这对于提高饲养水平,提高单产,提高牛奶的质量,提高我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加工环节看,乳制品加工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乳制品也将由液态奶为主要产品向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系列发展。从发达国家的乳制品产业看,由于液态奶属于微利行业,一般企业规模都比较大,产业集中度很高。近年来我国少数乳制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但目前国内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的区域性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以附加值较低的液态奶为主要产品,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开拓市场的能力比较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龙头企业在全国布局的逐步形成,行业利润率将进一步下降,大量中小企业将退出市场或者被兼并重组,少数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将促进整个产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质量管理,改善效益状况。另一方面,随着乳制品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将大大增强,促进乳制品行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消费市场的拓展。因此,产业竞争和集中度的提高对于推动我国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产业集中度提高,也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和盲目的价格战,促进产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从供求关系看,奶业将由供不应求格局下的需求拉动型向供求基本平衡下的市场拓展型转变。近年来,奶制品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格局,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奶业的快速扩张,原料奶和奶制品供应量迅速增加。但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市场需求对乳制品行业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简单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扩大奶制品消费群体,开发新产品,成为乳制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养殖方式和加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将推动奶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首先,专业化和规模化饲养的发展将推动奶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分散小规模奶农尽管对配种、疾病防治、饲料供应、市场信息、保险等方面有需求,但需求相对分散,实际上制约了奶农养殖业整个服务体系的发展。随着奶牛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饲养,对于各种服务的需求增加,对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将推动各种服务内容的增加和服务方式的规范。另一方面,饲养方式的转变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将促进产业化联结机制的完善。和分散的小规模饲养户相比,奶牛专业户以及规模化养殖场有较强的市场风险意识、合同意识及合作意识,更倾向于与乳制品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将有力的促进产业化联结机制的紧密化,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奶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不可避免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一是奶业结构调整时期可能对部分奶农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需要引起关注。特别是在2001?2003年间,部分农户以较高价格买入品种差、单产低的奶牛,有些农户甚至是贷款买牛,利息负担很重。据内蒙古包头市奶协估计,该市30%的奶牛单产5吨以下,面临亏损。据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调查,有10%的奶农已经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由于在部分主产区,奶牛养殖业是当地很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奶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将对部分农户带来较大的影响。二是奶牛和小母牛犊价格过低,导致个别地区出现宰杀母牛犊的现象,可能会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调研时,部分地区的农民反映,由于现在成年奶牛价格比较低,大概在5000元?6000元左右,而一个小母牛犊从出生到成年母牛,需要1.5年的时间,饲养成本也在5000元左右。因此农民更愿意直接购买成年奶牛,而不愿意饲养母牛犊。少数地区一些品种优良的母牛犊被以300元?500元的价格卖掉,用来制作血清。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奶办反映,小母牛犊被宰杀,会导致后备奶牛缺乏,导致后期奶牛供应不足,可能再度引发奶牛市场的大起大落,对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三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引发过度竞争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争取市场空间,可能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过激行为,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有效疏导,促进企业之间的并购与整合,减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产业的调整和转换。另一方面,原有的大量中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由此带来少数乳制品企业对上游环节的垄断,也可能带来侵害奶农利益的行为。因此政府要防止市场垄断,促进各环节的和谐发展。
        三、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这对于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养殖水平和奶牛单产,促进我国奶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无疑是有利的。政府应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奶牛饲养业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对转型期所出现的问题,加以妥善处理,保障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
        在对我国乳制品生产、市场和消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乳制品市场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奶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引导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促进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保持供需的相对协调,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市场供求的大幅度波动。
        (二)加大对奶业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促进奶业养殖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1、完善奶牛良种补贴体系,加快品种改良
        奶牛良种补贴是促进品种改良和牛群更新的有效手段。国家应进一步扩大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范围,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冻精补贴标准和推广力度,加快奶牛品种改良,提高奶牛优良化比例。
        2、支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饲养
        发展小区养殖是实现规模化饲养、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加强疫病防控,推广奶牛饲养标准化技术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牛奶的产品质量和单产水平。政府应尽快出台养殖小区用地政策,把养殖小区用地作为农业用地管理。同时加大对养殖小区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农民大户和社会资金投资养殖小区,加快引导散养奶农进入小区,提高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
        3、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
        针对目前相当比例的农户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成本高,转化率低的实际情况,政府应扩大科技入户项目规模,推广先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实施青贮补贴、种草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发展青贮饲料和饲草种植,加大优质牧草的种植和饲喂,提高饲料转化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养殖小区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建设示范工作,引导奶牛标准化饲养的全面发展。
        4、建立奶业风险调节基金,鼓励农户淘汰低产、劣种奶牛
        鉴于在2001?2004年奶业快速发展过程,有相当比例的农户高价买入了低产劣种奶牛,奶牛平均购买价格达到1.5万元左右,目前奶业结构调整对这部分农户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这部分农户渡过难关,可以通过奶业风险调节基金,对农户淘汰劣种低产奶牛给予一定的补助,减轻其损失。具体可以参照内蒙古包头市奶协的做法,政府出资一部分,乳品企业加工企业出资一部分,农户交纳一部分,建立奶业风险调节基金。对于农户淘汰单产低于4.5吨以下的奶牛,给予2000?3000元的补贴,这既可以鼓励农民淘汰低产奶牛,同时也帮助了部分在亏损的农户顺利实现转产。为了鼓励农民培养优质后备母牛,可以对购进小母牛犊的农户、牧场,优先给予奶牛淘汰补贴,并运用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农户培育和购进品种优良的母牛犊。
        (三)加快奶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建设,增强奶农抗风险能力
        奶牛投资回收期长,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奶牛的保险体系。如日本,由农协发展的各级农业共济协同组合(保险)联合会,为保障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奶协组织奶农互保、商业保险公司承保等多种形式,建立符合国情的政策性保险体系,提高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四)加强奶农和乳制品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奶业的组织化程度
        1、引导乳制品企业和奶农签订长期合同,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牛奶作为保鲜性很强的产品,需要买卖双方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与奶农签订长期合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强化双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奶农的法律意识,遵守合同约定,保障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蒙牛和伊利集团在内蒙古推出了规范奶农、奶站的新模式,即乳制品企业对奶农进行登记造册,为每个奶农建立银行账户,并将奶款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奶农的奶款,直接按期打入奶农的账户;另一部分为奶站的管理费用,则直接打入奶站的账户。这既可以有效防止奶站截流奶农的奶款,也强化了奶农、奶站、企业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大力推广。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奶农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引导奶农联合起来,发展奶牛养殖合作社、牛奶销售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乳制品企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建立区域性奶站,奶站既对奶农负责,又对企业负责,让企业和奶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改变目前奶农在产业链条中的弱势地位,保护奶农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作为连接乳品企业与奶牛养殖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可以根据企业加工的需求,规范奶农的养殖行为,确保原料奶的质量。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产业有序竞争
        加强奶业协会与乳品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奶业和乳制品行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6月份奶制品企业在南京的宣言,就表明了行业协会在这方面的努力。
        (五)规范奶牛产业各环节行为,保障奶农利益
        1、制定质量检测标准,培育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
        为了保障奶农利益,规范原奶收购环节的行为,政府应加强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国家生鲜牛乳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及乳制品的国家标准。同时,建设一批手段先进、功能完善、辐射与服务面积大的质检中心和质检机构,保证其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立性,及时解决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
        2、规范各环节的收费标准,减轻奶农负担
        鉴于当前疾病防治、人工授精及奶站等环节,都存在不规范行为,增加了奶农的负担,减少了奶农收入。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疾病防治、人工授精、奶站行为的管理,规范各种收费行为,特别是对政府冻精补贴项目,应规定人工费收取的具体标准,降低各个环节收取的费用,减轻奶农的负担,改善奶农养殖效益。
        (六)采取税收优惠措施,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液态奶附加值比较低,但对城乡居民健康非常关键,政府应减轻乳制品企业的税负,促进液态奶加工企业的发展。一是尽管解决乳品企业缴纳的增值税(17%)与进项税抵扣比例(13%)不一致的问题,将进项抵扣税率提高到17%。二是可以考虑将乳制品企业缴纳的税金用于建立奶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奶源基地建设,支持奶业发展。
        (七)大力开拓消费市场,加大乳制品进出口的宏观调控
        当前消费市场发展趋缓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扩大“学生奶”、实施“军人奶”等项目,改变城乡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习惯,促进乳制品的消费市场的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拓消费市场,发展多元化、差异化的乳制品,减少无序竞争,改善盈利水平。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乳制品进口的调节,在遵守我国入世承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技术性壁垒,重点针对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的进口乳制品进行调节,防止国外乳制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