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决定一切谁搬起石头砸了谁的脚?
    日期:2010-07-30 16:06  编辑: 超级管理员  来源: 北方牧业  查看:
    核心提示:
      7月中上旬,记者一行驱车河北省晋州市、元氏县、鹿泉市、宁晋县等地对奶牛养殖业现状进行了一线采访。总体上,现在剩下的都是老养殖户,他们在目前的行情和形势下也就是刚好能够维持,难有盈余。乳企、奶站、奶农之间的关系依旧比较纠结。对乳企而言,奶站和奶农依旧不能不防;对奶站而言,企业过于强势而霸道;对奶户而言,奶站又比较强势并且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至于正在全国争吵得天翻地覆的“奶业新国标”,奶站和奶农绝大多数都不知道,知道的也不在乎。对他们而言,企业定下的标准才真正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奶农:“能养,但赚不了钱”

          牛增明从1996年开始养奶牛。“那个时候的利润比现在还高,饲料大概在三四毛钱一斤,奶卖七毛钱一斤;现在饲料一块一一斤,而奶才一块三四一斤。”牛增明说起以前,显得很留恋。“去年,我赔了两万多。今年这半年,我总的是也捞不上什么钱。”

          2003年,因为两个人在家里铡草搞黄贮太费劲,他进入元氏县鑫源奶牛养殖小区。到目前为止,他有31头牛,其中14头正在产奶,一天总共出奶270千克。他购买的奶牛精料现在的价格在2.18元/千克,如果奶牛产奶量达到20千克/天,那么这样的牛需要每天喂8.5~9千克精料;如果奶牛每天产30千克奶,那么相应的精料也需要增加到12千克。黄贮每千克的成本在0.15元以上,一头牛每天一般需要25千克以上。

          从年初至今,小区奶站给他的奶价都是每千克2.7元,不过上个月是按每千克2.75元给他结款。粗略地计算,他一天卖奶收入所得为270×2.75=742.5元。目前,他的产奶牛的平均产量是270÷14=19.29(千克),那么产奶牛的饲喂量按产20千克奶的下限饲喂量进行计算,费用为8.5×2.18×14+14×25×0.15=311.92元。那么,742.5-311.92=430.58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只能用这430.58元去支付不产奶的17头牛的饲料钱,以及所有牛群的药费、配种费、场地租金、水电费用等等。如果再有结余,才是他的人工费用和利润。

          记者追问他一年究竟可以净赚多少钱?他想了想,却没能给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答案。“反正,现在搞一年还不如出去打工的。两个人出去打工,还是不要什么技术的活儿,一个月也能挣3000块钱。”牛增明最后比较肯定地回答。

          李素义同牛增明在同一个小区养牛。他家共有29头牛,现在产奶牛是13头,一天产奶250千克。他用的精料是2.3元/千克,相对比较贵一些,而日产奶20千克的牛,他给出的精料饲喂量是每天10.5~11千克。“现在我的牛吃最好的料,牛产奶的高峰期就比较平稳,不会很快就下来了。牛要是吃不了那么多精料,就产不了那么多奶。”他如此解释自己的喂料策略。目前,他的牛一年的单产“差不多达到6吨”。但是,他算了算后告诉记者,目前他的牛群一天的利润也就100元钱,如果奶少的时候,也就刚好持平。

          米建方是宁晋县大曹庄乡盐厂后村的奶牛养殖户,他养奶牛已经十四五年了,目前有60多头奶牛。附近几个村子中像他这样的奶牛户或者只能一天出奶一吨左右的小奶站就有十八九家,他们多是提桶式挤奶,配有冷槽贮藏,然后直接送附近的奶粉厂。

      他的30多头产奶牛,目前每天出奶在500千克多一点,今年奶价维持在每千克3块钱左右。如果交给附近的奶站,他每千克只能到手2.8元。米建方自配精料,成本在每千克2.2元。因为疫病,春天淘汰了几头奶牛,到现在他认为自己“也就是不赔也不赚”。

          在走访过程中,文中提到和没有提到的奶农反映最多的问题,一是奶价低,二是疫病重,三是品种退化,四是饲料贵,五是养奶牛太辛苦。

          第一,奶价低

          奶农认为,目前的奶价也就是“能养,但赚不了钱”。奶价提不上去,他们认为同奶站有一定的关系。部分奶农认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奶站还是比较讲信用的,能够保障奶农的收益。但是,现在有些奶站一是赖账,三聚氰胺事件前后的有些奶款到现在都还没有结清;二是奶站一直并且一致保证自身的利润不能降低。以前奶站一千克奶扣0.3元,现在多是扣0.6~0.7元,并且奶站之间相互通气,对奶农的价格都是一样的低。同时,个别小区奶站压奶农一个月的奶款,如果奶农去别的小区,那么这一个月的奶款就比较难要;三是管理和服务质量下降,在部分小区统一进料和统一用药已经名存实亡。以前,奶站老板垫钱统一购料、购药,由于部分奶农一直亏损,无法清偿,所以有些老板就放弃了这方面的责任。另外,由于个别奶站的挤奶工是雇佣的,他们对奶户的奶牛责任心不强,导致挤奶中奶牛乳头的损伤。总而言之,奶农认为:奶站定奶的价钱,饲料厂定料的价钱,他们是一点话语权也没有,只能人家给多少是多少,人家要多少是多少。

          第二,疫病重

          去年冬季今年春季的疫病导致部分奶牛乳房溃破、变硬,相当一部分奶农不得不被动淘汰了一些奶牛。另外,这几年怀孕牛临产前一两个月出现流产的相对多一些,在生产中造成的损失也不小。其他就是把牛当猪喂,奶牛过多摄入精料,导致代谢病的出现。

          第三,品种退化

          奶农普遍反映,现在的牛不如以前了。以前的牛,最多可以产十胎,而现在的牛五六胎后,整个体格就成老牛了。至于品种退化的原因,从事奶牛人工受精工作的张计朝认为是近亲繁殖导致后代不如以前了。有奶农提议,要根据各个地方的饲养习惯和饲料资源培育选择品种,而不是单纯根据产奶量决定推广什么品种。他们认为品种可以选择,而地方资源现状却是无法改变的,他们需要的就是能适应黄贮加精料模式的奶牛品种。米建方认为在目前的行情下,只要能“及时的配上种,就能赚钱。”所以,他希望育种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第四,饲料价格贵

          目前,走访区域中的玉米价格是每千克2块钱。作为农区最常见的秸秆经黄贮后,“在大曹乡前年是两三分钱一斤,今年是八九分钱一斤”。在晋州,“黄贮料达到六七分钱一斤,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达到0.15元一斤”。这些几乎都是奶农不可承受之重。由于每年的青贮和黄贮料需要在秋季一次性购入,一些没钱的奶农只能向农行贷款或者私人借贷来凑料钱。牛增明反映,有的奶户到现在也没能还清贷款。而在以前,一般是四五个月的奶款就可以把全年的料钱弄出来。

          第五,养牛太辛苦

          几乎记者采访的奶农都对养殖奶牛的苦楚刻骨铭心。

      奶牛一天要喂三次,挤两次奶,不仅辛苦,而且拴人。有奶农说,养奶牛就跟坐监狱差不多,没有周六周日,没有中秋春节,反正是真真正正一天也不得闲。

          记者在最早的那批人畜混居的小区中看到,奶农住的条件极差,房间中饲料、药品和床、餐具什么的混杂在一起。同时,奶农的信息比较闭塞,很多政府组织的培训多是小区老板参加,他们一般去不了。而饲料厂和兽药厂搞的培训会就是为了卖东西,“真正的专家谁来啊?培训会并没有把真正的东西告诉养牛者”。

          奶站:“奶价提一下,比什么都好”

          晋州市鹿翼奶牛小区位于晋州镇十里铺村,苏彦超是这儿的负责人。他在奶站的建设上就投入了100多万,作为村支书的他,原来以为这是条致富好门路,但却“老是不盈利,不赚钱”。不过这一两年,他终于

          还是看见效益了。

          目前,伊利收购他小区的奶的价格是3.2元/千克,他给下面奶农的价格是2.7元/千克。两者之间的差价包括了管理费、运费、亏秤、利息、折旧、人员工资等,再有结余,就是利润。他的小区配有一名兽医和一名育种员。

          目前,他的小区中共有24户,410头奶牛。这其中有他自己的100头奶牛,但是在这100头奶牛上,由于在去年流产比较多,他一共赔了十多万。目前,这100头奶牛一个月也就给他赚六七千块钱。

          位于晋州市高町村的聚缘奶牛小区,共有30多户,800多头奶牛,老板陈镇强觉得“2009年不挣也不赔,而今年上半年好点”。他的小区的奶交三元的价格也是每千克3.2元,而他给奶农的价格同样是每千克2.7元。

          2004年,冯力宏建立鹿泉市益丰泰乳业公司。目前,在他的小区中共有15户,500多头牛。他给奶户的价格是每千克2.75元,但他没有告诉记者君乐宝给他的价格,只是很含蓄地说是按国家要求的14%管理费走。他认为给奶农办点实事挺难,很多时候是赔钱去做推广。“现在的奶农什么都懂,甚至把兽医的活都干了,但是什么都不专业。奶农最好只负责养好牛,兽医的活兽医干,而奶站主要负责销售。”他如是说。

          宁晋县大曹庄管理区的曹振生的奶站一天只能出一吨半奶,整个小区中100来头牛,他自己的牛就占了80多头。他交给贝兰德的奶价是每千克3.2元,而对奶户,他给的价格是每千克2.9元。他认为要做大自己的奶站关键是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主动让利给奶户。奶站老板大多自己养牛,所以他们既站在奶农的角度,又站在奶站的角度。而从这两个角度,他们反应出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奶价上。他们认为,奶价提一下,比什么都好。而恰恰在奶价上,他们同奶农一样认为自己一点话语权也没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各大乳企一般都没有明确告诉小区每天具体的收奶价。所以,一般只有到每月一次结账的时候,奶站才知道自己的奶究竟是多少钱一千克卖出去的。另外,奶站一般只能检测有没有抗生素,而乳蛋白、脂肪和微生物等项都是企业检测,一切结果企业说了算,而压级压价扣秤等现象也是经常发生。在记者采访的现场,有个老板接了个电话,然后对记者苦笑着说:“今天不错,按2%扣的秤。”在现实中,甚至有个别霸道的乳企强行要求小区喂某种饲料,并高价配售一些饲养用品。如果奶站不配合,它就“弄事”,拒收奶。

          另外,有奶站负责人认为:全国的奶价就数河北低,一方面是因为奶价企业说了算,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合同收奶在保护奶业秩序的同时,相对更多地约束了奶农;签合同之后,小区和企业绑定,导致有的企业给出的奶价低,奶农也只能接受。各个企业之间奶价的差异表面上看只有一毛两毛的,但是对奶农而言,那就是至关重要的纯利润,并且一年叠加起来,数量也很大。

          新国标:“奶价决定一切”

          2010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的《生乳安全标准》,其中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改为2.8克,这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对此,部分乳业专家和地方奶协负责人提出不同看法,言其“保护落后,打击先进”,“一夜之间倒退25年”,“中国奶业完了”。但农业部和中国奶协以及另一部分专家认为,这样的标准“兼顾行业现实,保护散户奶农的利益”。记者带着这两方面的看法,到一线去了解具体情况并倾听奶站和奶农的想法。

          目前,鹿翼奶业小区的牛奶蛋白含量低于2.85%,企业就会扣秤,但他们的指标一般能够达到2.9%;而对聚缘小区的指标要求是必须达到2.86%以上,他们也能够达到;益丰泰乳业小区的指标一般可以达到2.88%、2.9%,但前几天特别热的时候,含量是2.81%。有奶农认为,如果要卡到2.95%,在夏天的确难以达到。

          当问及对国家乳业新标准的了解时,所有接受采访的奶农和奶站负责人中仅仅有一人对此事略有印象,这同高层在此事上对吵的沸反盈天显得极不相称的吊诡。记者分析,这可能同在实际收奶运作中,生鲜乳的标准由乳企检测并且最终由乳企决定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奶站和奶农而言,乳企的实际控制标准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

          面对对奶业新国标中乳蛋白的含量过低的非难,中国奶业协会顾问王怀宝说,新标准中的2.8%只是最基本的,也就是合格不合格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还会制定细则,高于2.8%的,在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按质论价。那么,现在能够实现按质论价吗?

          晋州市周家庄奶牛场是集体奶牛场,目前共有70个员工,1000头奶牛,雷小英是这儿的负责人。雷介绍说,他们场目前实行TMR饲喂技术,同时按产奶量的高中低和干奶期的奶牛、青年牛、犊牛等的不同实行分群饲养。他们的牛场奶蛋白含量3.05%,脂肪3.7%,单产6.5吨/头牛。目前,他们的牛奶交到三元公司,每千克3.36元。如果全按企业模式计算,他们去年亏60万,今年可能亏30~40万元。

          雷场长告诉记者,奶价决定一切。虽然有几方协调奶价,但计算生鲜乳成本时,不光要计算饲料的投入,同样要计算人工费用、建筑投入与折旧、利息、管理费用等。比如,他们的产奶牛一般每天每头比普通养殖户多喂四五千克苜蓿,全年大约需要800吨,每吨苜蓿价格至少在1650元,800×1650=1320000元,一年下来,利息也是个大数。同时,他认为很多技术,奶牛养殖户不是不懂,而是在低奶价或者不能真正优质优价的话,高投入高产出,但是效益可能反而没了。所以每千克2.7元的奶价,养牛户就只能喂黄贮,如果是每千克3块钱,他就可能喂青贮。越不赚钱,喂的越不好。

          雷小英的观点,得到在场的陈镇强的认同。他说,在目前这个季节和价位下,蛋白含量要上升0.1%很难做到。这种做不到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投入上的因素。没有更好的饲料,比如精料和苜蓿的支撑,蛋白要上去就比较难。但是,增加牧草必然导致奶农投入增加。在目前这种奶价下,不是奶农不愿投入,而是追加的投入并不能产生效益,反而会导致奶农不能长期坚持。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在安全、合格的基础上,为了追求优质而追加的投入,如果不能超过因优质而获得的回报,奶农和奶站都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质量。他们更多的是根据企业的标准,调整自己的饲养策略去实现自己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最高质量和最大产量。那么,为什么不能优质优价?

          有奶站负责人分析,目前乳品企业倾向于首先对最优质的奶设立一个上限,比如3.4元/千克。如果上限价同普通奶的价格差距不大,这必然导致投入热情和可持续性被压制,而投入不行,那么一切都不可能行。

          而专家争议很大的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奶站和奶农更加不关心。这可能同走访区域的奶站多是管道式挤奶,细菌感染的途径被隔绝有关,在这方面他们一般不会超标。

          后三聚氰胺时代:“弃奶出路亟待解决”

          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一年多了,那么现在养殖一线有哪些确切的变化呢?

          第一,各个小区奶站的驻站员制度依旧维持

          驻站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奶站整个挤奶的过程。

          第二,来自于政府方面对奶站的监管加强

          晋州市农业畜牧局成立有专门的综合执法大队,主要职责就是检查小区兽药室达没有达到要求,监测饲养过程中是否用抗生素,用了抗生素后是否保证相应的弃奶期。

          第三,奶站和奶农对产品质量都比较重视

          采访中,奶农和奶站嘴边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不发酵”,也就是含有抗生素的奶会不发酵;而不发酵,企业就会退奶。

          现在,奶农用药第一步是保奶,也就是用中药等不产生抗生素的药品去治疗疾病;第二步是保牛,也就是不含抗生素的药品疗效不行的时候,他们才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鹿翼小区和鑫源小区都对处于弃奶期的奶牛配有单独的挤奶空间和专用的有抗奶储存罐,那里面的有抗奶一般只能扔掉,或者拿去喂小牛。

          雷小英场长强调,“弃奶出路亟待解决”。据他介绍,在一个产奶周期中,一头奶牛闹一次乳房炎比较多见。而从治疗开始到能够正常供奶,一般要半个月时间。按平均日产20千克奶计算,共计20×15=300千克奶。按每千克2.7元的奶价计算,总计2.7×300=810元。在目前一头产奶牛一年的利润只有2000多元的情况下,这810元就显得极为关键。

      在目前微利经营的状态下,如何为抗生素奶找到合适的使用途径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第四,几乎所有小区都实行一天挤两次奶

          相对于以前一天三次挤奶,一天挤两次,奶的质量相对提高,但是奶的产量会下降。奶农对此有意见,但是一般都可以理解。

          展望:“赚钱不赚钱,都要坚持下去”

          在记者走访中,几乎所有的奶农和奶站负责人都会刻意提到一种现象??那些放弃了养牛的人,没有一个人回头来养牛。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第一,养奶牛很难赚钱,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第二,养奶牛实在是太辛苦啦,跟坐监狱差不多。

          在所有采访对象中,冯力宏是唯一没有自己养牛的人。他运作小区的方式更多地是从经济的角度去想事情。他计划搞一个实验组,在实验组内部通过TMR技术进行分群饲养。他希望通过合作社和股份制的方式,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饲养。他坚信??把牛养好,多出奶,提供优质化的东西(比如把原料奶中的体细胞数控制在20万以下),同时一定要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些才是乳品企业真正需要的。

          那些奶农和自己有牛的奶站负责人,就显得更加实在,但也相对消极一些。比如,曹振生就一度不想干了,但是看见有利润了才坚持了下来。很多奶站负责人更多想要的是一种同企业能够对等或者至少比现在多一点的话语权,而奶农希望奶站能够提高奶价。对很多奶农来说,他们能够坚持多久,怎么保证坚持得更久,他们并没有相对清晰的计划,能够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奶站可能对他们会更加的现实。当记者问奶农合作社这种模式怎么样的时候,张素义很认真地回问了一句:“我把牛给他们了,一年之后,赔钱怎么办?”

          目前,小母牛大概是700元钱一头,而在以前能够卖到1200元;现在高产牛的价格是每头8000~9000元,这个价格也就是把一头母犊养大的成本,而在2004年、2005年同样的牛可以卖到24000~25000元。

          专家建议通过调整牛群结构去实现经济效益,也就是牛群中产奶牛∶不产奶牛=6∶4或者7∶3,效益就会相对好一些。而目前养牛户的牛群结构多是5∶5,记者建议他们调整结构,他们并不认同。对于奶牛养殖户而言,现在就是“赚钱不赚钱,都要坚持下去”,多养几头小牛并不会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和额外的劳动,同时如果按合理的牛群结构,那么他们的牛群发展速度就会很慢。奶农对后期走势还是抱有期盼,几乎所有现在还在养奶牛的人都准备继续养下去,一直到他们坚持不了的时候,所以他们不买大牛,但是他们也不卖自己的小母牛。

          观察:谁搬起石头砸了谁的脚?

          记者采访过程中,苏彦超既疑惑又不满地说:“一瓶矿泉水或者绿茶水都要卖两三块钱,而一斤牛奶才一块多。从营养和成本看,牛奶怎么也比矿泉水强。”他觉得牛奶的价值被低估了。在通过货币交换的市场格局中,价值被低估的表现方式就是价格过低。那么,为什么牛奶的价值会被低估?

          牛奶作为乳品企业产品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原料,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乳品(代指乳企生产的产品)被消费者消费才能实现。那么,奶农的卖奶价=乳品的销售收入-乳品企业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各环节的投入和利润-奶站的投入和利润。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目前乳企强势运作的状态下,决定奶农的卖奶价的不是生产牛奶的成本和奶农的利润,而是乳品的销售价格以及乳企和奶站的运作状态。也就是说在保持目前整体的运作状态下,要提高奶价,要么提高乳品的销售价,要么乳企和奶站让利,要么奶农直接面对消费者。

          乳品的销售价格是由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决定的,其提升的可行性分析需要翔实的一线数据支持,在这儿只能谈一点记者的感受。记者认为,从中国乳品销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看,依靠价格和广告竞争起家的大型乳企涨价的可能性不大,它们就是涨价也只能借助高端奶的由头,而对消费主流的普通奶市场必将保持低价策略。中国人对奶的依赖程度以及消费承受力也决定了乳品涨价在短时间难以成真。

          乳企和奶站究其实质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作的企业,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天经地义。同时,在目前不很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企业可能会被裹袭进无底线的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些选择不跟进的企业也许生存都会成问题。从理性角度,对此不进行考虑。

          目前,中国法令统一规定不准喝生乳。即使消费者愿意自己煮,但在目前规模化的趋势下和政府的监控中,奶农的牛奶不经加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那么奶农能自己加工吗?在目前奶农合作社中看不中用的状态下,奶农要联合起来很不容易,同时在乳企已成垄断的情况下,还有新乳企成长的空间吗?

          所有的路好像可行性都不强,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演变为:在目前尾大不掉的产业链结构中,乳企可以决定奶价,但是相互掣肘的乳企谁也决定不了乳品的价格,而最终承受这种畸形产业链后果的却是以最源头的奶农为主。但是,一个老是头疼的产业链,尾巴能总是翘着的吗?三聚氰胺事件中,尾巴也很痛。但是,到目前为止,奶业的整体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其实,药方早就开出,比如中国奶协理事长刘成果一直呼吁的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奶业的产业一体化程度。但是结构决定功能,既然结构没变,那么奶业自身的变革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记者希望以后能把牛奶当成玉米、小麦、大米、猪肉、鸡蛋、鱼一样的主食去对待,这样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能会更理性。也许这样,就可以剥离那些寄生在牛奶身上没有必要的超高温杀菌、噱头性的添加剂、精致包装、奢华广告等等绝对没有营养的东西。牛奶,实质还是去喝的,如果要靠牛奶去强壮一个民族,那么牛奶就必须成为主食。也许这样,奶价就能决定乳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也能被消费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