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奶业治本需防恶性竞争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食品产业网  查看:
    核心提示:

      记者调研后发现,目前河北省已开始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但措施尚待进一步细化完善,而且一些因素导致奶业扶持政策措施收效甚微,奶牛养殖收益依然徘徊不前。

        --《意见》落实措施尚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2006年,河北省有乳品企业164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2000余吨,连续6年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奶牛存栏224.49万头,奶类产量达到417万吨。就今年9月底国家出台的《意见》,河北省政府目前已经出台了实施意见,具体如下:

        在“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提高原料奶质量”部分,河北省提出,农业厅要抓紧制定奶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养殖场(小区)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标准化改造,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提高机械化挤奶比重,全面推广玉米青贮饲料生产和使用,推广奶牛精料补充料配制技术,在有条件的场(区)推广奶牛全混合日粮(TMR)技术,实行统一粮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各级财政、发改、金融等部门要加大对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既要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有要加强软件条件的建设。

        在“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部分,河北省提出,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服务奶农的水平和能力,及时发布成本及价格信息,配合工商部门制定订单收购同意文本,积极推广订单收购。

        在“优化奶业布局,提高企业素质”部分,河北省提出,各地要根据《河北省发展千万吨奶工程规划》,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修订奶业发展规划。各级技术监督部门会同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制定乳品加工企业布局规划,实现奶原基地、牧草种植和加工企业的协调发展,防止盲目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

        --价格形成机制亟待理顺

        与此同时,记者在河北行唐、曲阳等一些奶牛养殖县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奶农没有得到任何补贴。据行唐县独羊岗镇余底村奶农们反映,国家规定的“对享受奶牛良种补贴改良后的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贴500元”,还没拿到手,听说到时候只能拿到100元,另外400元作为保险费被强制抽缴。

        同时,几名奶农表示,他们没有加入任何协会、农会组织,也没有与厂家签订长期供奶合同,而是把鲜奶直接卖给奶贩子,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然后奶贩子再卖给牛奶加工厂。此外,这些奶农还遇到贷款难问题,也缺乏保险意识。还有,河北省奶牛养殖成本不断升高,养殖收益徘徊不前。虽然12月份鲜奶的收购价格达到3.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倍,创下近年来少有的高价,但奶农们表示,奶牛养殖成本不断升高,鲜奶价格始终没有回归正常水平,涨到当前这个水平理所应当。据介绍,12月份,当地喂牛的棉饼从去年的0.6元/斤涨到1.1元/斤,补充粮、精料从1元/斤涨到1.8元/斤;给牛输一次液,从40元涨到60-70元,移胃手术费从300元涨到500元。

        ――奶业扶持政策措施收效甚微

        近年来,一系列关注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度较大,但是收效甚微,石家庄三鹿集团原奶事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奶业发展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奶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具有阶段性、年度性和季节性。牛属于哺乳动物,从出生到产奶大约需要2.5年,这也决定了牛奶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需要5-6年。奶业发展一般6年一个大周期,周期内的每一年中,又呈现由于市场供求形成的小周期。从近几年的经验看,我国的牛奶市场经历了2001年供不应求、2004年供大于求、2007年供不应求完整的6年周期。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简单、机械地强调地方经济发展,没有从宏观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发展奶业,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

        奶源资源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同时又受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影响。奶牛是动物,不是造奶机器。近年来,河北牛奶加工能力迅速膨胀,但受客观条件制约,与之相配套的奶源资源、基础设施还很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和牛奶加工企业只考虑到企业发展,没考虑到乳品加工能力增长已经远远大于奶源资源增长速度,没有从宏观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发展奶业,而简单、机械地强调地方经济发展盲目招商引资上项目。

        而河北奶农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合同意识淡薄,急功近利心态严重。很多奶农没有签订长期供奶协议,在牛奶销售旺季、奶资源紧张的时候,厂家抬高价格,奶农急功近利还有搀假行为;牛奶销售淡季,厂家压低价格,奶农赔本,出现倒奶现象。事实上,倒奶的奶农都是那些摇摆不定、未与企业签订供奶合同的“游走式”奶农。生产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奶资源,形成恶性的负竞争,这是造成我国奶业发展忽高忽低、大起大落、摇摆不定的重要原因。

        第三,“奶贩子”普遍存在,增加原料奶流通成本。

        在奶业发展初期,“奶贩子”对组织奶农,畅通流通渠道,促进奶业发展壮大做出一定贡献,但发展到现在,其已经阻碍了奶业的健康发展。牛奶销售旺季、奶资源紧张的时候,“奶贩子”向厂家施压抬高价格;牛奶销售淡季,奶资源过剩的时候,他们又向奶农施压压低价格,可见,“奶贩子”成了双向盘剥者。此外,原料奶进入流通渠道并不利于奶业健康发展,多一层中间环节,就多一层利益盘剥者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风险。

        第四,我国的奶农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原料奶农药残留不达标,质量低下,国内乳品企业国际一流的装备水平却生产不出世界一流的奶制品,一直影响我国乳产品出口。

        ――尽快落实国家奶业扶持政策

        为了促进奶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奶农的持续增收,需在深入研究奶业发展的周期和规律的基础上,尽快落实国家的奶业扶持政策,增强国际意识,合理布局,加快治理产业环境,避免无序竞争,向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要效益,与国外企业竞争抗衡。

        首先,深入、透彻研究奶业发展周期和规律,尽快落实国家奶业扶持政策。

        应认识到奶业发展出现摇摆、起落式的周期性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深入、透彻研究奶业发展的周期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制订相吻合的政策措施。

        其次,应按照奶源资源的自然增长招商引资。

        市县级地方政府应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能从地方利益、官员政绩、财政收入和短期经济益出发,应创造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资源掠夺式发展,应按照奶源资源的自然增长规律科学规划。奶业产业链要形成良性循环,就必须对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统计和规划。首先摸清楚一个区域能种多少草,这些草配以多少饲料能养多少牛,养这么多牛能产多少奶,产的奶适合建多大规模的奶制品加工能力,这些产品需要多大的市场来消化,然后再对产业进行规划,这样形成的产业链是合理可控的。

        第三,减少原料奶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形成奶农和奶企的利益共同体。

        这有赖于企业完善创新机制,利用自身的管理、信息、技术优势,发展农企一体化模式,把奶农组织起来,形成奶农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据悉,目前三鹿正在研究制订让奶农参股政策,进而试点推广。在此情况下,国家制定政策时要研究如何才能调动奶农的积极性,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农会、协会组织,从目前的“公司+奶商+基地+农户”转变成“公司+基地+农户”,最终实现“公司+农户”,把实惠落到奶农身上。

        第四,积极培育和扶持奶业协会发展,促使奶业正向价格传导机制。积极培育和扶持奶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奶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维权服务、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规范行业行为,实现企业间的有序竞争,形成奶业生产从源头到销售终端的正向价格传导机制,在竞争中提高原料奶的价格,让奶农得到实惠。

        第五,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提高奶牛养殖组织化、规模化。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奶业在数量和产量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加快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成为必然。

        因此,应以建设优质奶源基地为目标,大力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引导和组织奶农进入养殖小区,减少奶站经营户等中间流通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