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妊娠毒血症
    日期:2003-08-23 00:00  编辑:   来源: 奶牛疾病学  查看:
    核心提示:

      奶牛妊娠毒血症(Pregnancy toxemia Of COWS)


          奶牛妊娠毒血症也称为母牛肥胖综合征、牛的脂肪肝和肥胖牛的酮病。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干奶期母牛日粮能量水平过高,牛只变肥而引起的消化、代谢、生殖等机能失调的综合表现。临床上以食欲废绝、胃肠蠕动停止、间有黄疸为特征。病牛表现出酮病、进行性衰弱、神经症状、乳房炎和卧地不起。死亡率高,剖检见肝、肾严重的脂肪变性。


      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  奶牛妊娠毒血症常在某地区、某些牛场内发生,流行呈地区性,病牛单个出现、散发。偶见于在一段时间内,产后母牛有相继发病的现象。
          发病与胎次  各胎都有发生。其中1~6胎占78.9%,6?10胎占21%,即年青牛、胎次低的牛发病较多。
          发病与月份  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其中12月份至翌年5月份占55%,6?11月份占
      45%,即以冬、春季节较多。
          发病时间  发病多随分娩后开始,其中,产后1?7d占82%,7d后发病占18%。而产后2d最多,占16%。
          发病与产奶量  产奶量在5 000 kg的牛无发病;5 000~6 000 kg的牛发病占29%;6 000~7000kg的牛占26%;7 000kg以上的牛占45%。产量越高,发病越多。
          发病与精料喂量  据对350头成母牛的3个牛场调查分析,干奶期母牛日粮精粗比(按干物质计)为43:56,46;54,39:61的3种日粮,其发病分别为24头、20头和9头。这说明母牛在干奶期精料喂量越高,发病越多。


      病因
        干奶期母牛日粮中精料喂量过大、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过高、母牛实际进食量超过实际营养需要量,是母牛肥胖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据Littleclike(1981)报道,干奶期营养丰富,日粮中含15%粗蛋白,代谢病发生占69.4%,其中有31%病牛属机敏性卧地不起母牛;如果干奶期日粮中蛋白质占8%,代谢病发生仅有?%,无卧地不起母牛。  又据Gardner(1969)报道,产前高能水平的日粮能使母牛在分娩时体重增加,母牛肥胖,其结果,肥胖母牛产犊后不仅不能使泌奶增加。反而使代谢病增多。生产中造成日粮营养水平过高,精料喂量增大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日粮不平衡,粗精比例不当  高产奶牛场,产奶高。由于以乳换料,产奶量越高,所换的精料就越多,精料丰富;此外,其他饲料如糖糟、豆腐糟和块根类饲料丰富,因此,干奶牛的精料量比例增大;有的牛场饲料条件差,特别是粗饲料缺乏,常年缺少干草,且饲料品种单纯,在饲喂时,为了能补充粗饲料的缺乏或不足,所以日粮中增加了精料喂量。
          管理不细,不分群饲养  在泌乳牛与干奶牛混群的牛场,常常发现干奶牛抢食泌乳牛的精料,致使精料进食量多;也有的牛场,不了解干奶牛的饲喂方法,单纯认为,干奶牛肥胖就能高产,所以,精料喂量无严格标准,有加料追膘现象。


      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干奶期精料喂量大,牛只肥胖,产后进食量下降,致使造成能量负平衡,导致体脂肪分解的结果。临床上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和酮体增加。  游离脂肪酸升高  其原因是:
        干奶期能量过高  产前能量过高,谷物精料、玉米青贮等饲料喂量过大,其结果使较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贮存于体内。据报道,体能的贮存在泌乳期为59%,而在干奶期则为85%,干奶期能量贮存的增加,结果造成母牛在分娩时肥胖。
        糖原异生受阻  反刍动物体内90%以上的葡萄糖是由糖异生供给。在过食或饥饿时,肝脏都释放葡萄糖;牛血糖大约有60%葡萄糖用于乳糖,每日每头牛约需7.4 kg葡萄糖。由于干奶期精料喂量过高,对瘤胃是极大的应激,因此,产后消化机能减退,食欲降低,糖原先质缺乏,致使糖异生受阻,血糖下降。
        脂肪分解加强  脂肪细胞是由单个的脂肪团构成的;而构成脂肪团时甘油三酯是游离脂肪酸(FFA)进入细胞内形成的。血糖降低必将导致脂肪的分解。在脂肪分解时,中性脂肪重新又转变成脂肪酸而离开细胞,因此认为,血中游离脂肪酸的增加是脂肪动用的结果。释放出过多量的脂肪酸进入血液并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脏内,由于缺乏合成脂蛋白必需的磷脂,致使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血中含量下降,造成脂肪变性。因此,严重的脂肪肝的形成,其实质是脂肪动员的结果。
          酮体增加  其原因是:
          脂肪动员加速  酮体过高应归因于产前饲养水平高。产后母牛不能利用足够数量的饲料,能量处于负平衡,脂肪动员加剧,脂肪酸成为供能物质,必将伴有肝脏酮体生成增加和血中酮体浓度增加。
          酮体生成过多  这与内毒碱酰基移换酶(CAT)及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有关。当CAT?Ⅱ活性处于抑制时,进入肝脏脂肪多用于合成甘油三酯;CAT?Ⅱ活性增高时,大量脂肪酸转入线粒体,氧化成乙酰CoA而生酮体。当柠檬酸合成酶活性降低,乙酰CoA进入三羧循环的比例减少,酮体生成增多。
          综上可见,干奶期精料高,牛肥胖;分娩后,牛食欲降低,血糖下降,促使体脂肪动员加剧和脂肪肝的形成。而酮体浓度增加,则引起了机体的中毒病程。
          脂肪动员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FA)浸润于肌细胞间隙和子宫肌层,则将引起骨骼肌和平滑肌运动障碍,诱发母牛卧地不起、真胃移位、胎衣停滞、子宫炎等综合征;血中FFA含量增多,促使Ca2+向脂肪细胞转移,加至FFA与Mg2+形成螯合物,不仅可诱发低镁血症的出现,尚能影响钙的动员,致使低血钙症发生;由于脂肪肝影响雌激素和孕酮的代谢,临床上表现出不孕症、产犊间隙延长等繁殖障碍。


      临床症状
          急性  随母牛分娩而表现出症状,患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瘤胃蠕动微弱;少奶或无奶,可视黏膜发绀、黄染。体温初期升高(39.5~40℃以上)。步态强拘,目光呆视,对外反应微弱。伴拉稀者,排出黄褐色、具恶腥臭稀粪。对药物无反应,于2?3d内死亡或后期卧地不起而淘汰。
      亚急性  多于分娩3d后发病,患牛主要呈现为产后酮病。表现为食欲降低或废绝,奶产量减少,粪便量少且干,尿液偏酸,pH值6.0,具酮味。酮体检验呈阳性。病程延绵,呈渐进性消瘦。有的病牛尚伴发乳房炎、胎衣不下。有乳房炎时,见乳房肿胀,乳汁呈脓性或极度稀薄,呈黄水样,乳汁酮体检验呈阳性。产道内蓄积多量褐色具臭味恶露。药物治疗无效,后期卧地不起,呻吟,磨牙,衰竭死亡。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酮体检验可确诊。鉴别诊断详见酮病部分。

      治    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脂肪分解,减少脂肪酸在肝脏中的积存,加速脂类的利用;其原则是解毒保肝、补充葡萄糖以缓解血糖下降。
        提高血糖浓度,补充糖源
        ①50%葡萄糖液500~1 000mi。,静脉注射。
        ②50%右旋糖酐,第一次量为1 500mL,后改为500mL,每日两次或3次,静脉注射。
        ③木糖醇500~1 000mL,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两次,有升糖和降酮作用。
        ④丙酸钠114~228g或丙二醇117~342g,每日两次内服,服药前,可静脉注射50%右旋糖酐,其效果更好。
        促脂肪氧化,用解脂制剂
        ①50%氯化胆碱粉50?60g,一次内服。也可用10%氯化胆碱溶液250mL,一次皮下注射。可促脂肪酸氧化和脂蛋白的合成,有显著的解脂作用。
        ②泛酸钙200?300mg,配成10%溶液,一次静脉注射,连续注射3d。
        ③复合维生素B液200?250mL,一次灌服,每日两次。能增进食欲,改善瘤胃功能。
        ④烟酸12~15g,一次内服,连服3?5d,灌服后能抗脂肪分解和抗酮体的生成。
        对症治疗  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静脉注射;为防止氮血症,可用5%碳酸氢钠液500~1 000mL,一次静脉注射,对黄疽病牛,用硫酸镁300~500g,加水灌服,连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