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
    日期:2003-08-23 00:00  编辑:   来源: 奶牛疾病图谱  查看:
    核心提示:

      肝片吸虫病


      [病因]
          本病是由于肝片吸虫或大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和胆管,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其病原体是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吸虫,后者较为少见。肝片吸虫寄生在牛肝脏胆管内产出虫卵,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混合,最后随粪便一起排出牛体外,入水后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钻人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最后成尾蚴。尾蚴在水中游动一个短时期后,即附着于某些物体上或就在水面上脱去尾部形成囊蚴。牛吞食了带有囊蚴的草或饮水后,囊蚴的被膜在消化道中被溶解,此后幼虫沿胆管或穿过肠壁和肝实质到肝脏胆管内寄生。肝片吸虫主要是刺激胆管、肝细胞或微血管,引起急性肝炎和肝出血,同时虫体分泌一种有毒物质引起肝炎,毒素进入血中可引起红细胞溶解,发生全身中毒、贫血、浮肿、消瘦等症状。此外,虫体由消化道向肝脏转移时,能带人细菌诱发其他疾病。
      [症状]
          牛感染本病后多呈慢性发病,但由于长期侵害,导致牛的抵抗力逐渐降低、体质衰弱、皮毛粗乱易脱落无光泽,产奶量降低。感染严重时,食欲减退、消化扰乱、黏膜苍白、贫血、黄疽、产奶量显著减少。病后期牛体下垂部出现水肿,最后极度衰弱死亡。发育期的犊牛严重感染时,不但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病牛死后可见肝脏、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其中可见大量寄生的肝片吸虫。
      [诊断]
          本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只靠症状不易诊断,必须将临床症状与粪便检查结合起来,才能确诊。
      [防治]
          预防上,应在本病的污染区一年春秋两季进行驱虫,对牛的粪便应经堆积发酵后再作肥料。应彻底消灭在水草繁殖地区的椎实螺,以切断本虫的传染途径,不应在有肝片吸虫病源的潮湿牧场或低洼地带放牧。
      在治疗中可选用硫双二氯酚(别丁)按每kg体重50?70mg,用水混合后1次灌服;也可用硝氯酚(拜尔9015)按每kg体重6~8mg,混合在精料中喂给。该药副作用小,驱虫效果可达90%以上,是较为理想的驱虫药;赞尼尔,每kg体重12.5mg,一次口服。对寄生在胆管内的虫体的有效率达95%,对肝实质内的虫体也有一定效果。据称对孕牛和营养状况不良的奶牛也无不良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