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
    日期:2003-08-22 00:00  编辑:   来源: 奶牛疾病图谱  查看:
    核心提示:

      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牛副结核病是由一种抗酸性菌?副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其特征是慢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病牛产奶量下降、繁殖力降低甚至死亡。

      历    史
          本病早在1826年由d'Aroval报道。1881年,Hansen等发现死于特殊形式肠炎的牛,其小肠黏膜增厚,并有皱褶。1906年,丹麦的Bang首次用病变的肠黏膜饲喂小牛使其发病成功,为此确认本病为不同于结核病的一种传染病,称其为“慢性伪结核性肠炎”。1910年,Twort在人工培养基上成功地培养出病原菌,并命名为牛“副结核分枝杆菌”后,本病才最后得以确认。自此以后,各国对本病的认识和报道极为普遍。   
          1949年在英国,Taylor对正常牛的回盲淋巴分离培养,其中有37头牛分离出副结核杆菌,发病率为15%。
          1903年在日本,从岩手县的英国进口牛中发现本病,1965?1968年由美国进口牛中,经变态反应诊断,阳性牛15头,发病率为0.4%。
          我国早在1953年就发现了本病。1973年以后,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兽药监察所等对本病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已确定内蒙古、西北、西南、华北,北京、天津等地,都有本病存在。

      [病因]
      牛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仅次于牛结核病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为特征,主要侵犯反刍兽。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引起奶牛发病,尤其是幼牛最易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本病的传播比较缓慢,在感染初期不出现任何症状,经过6个月到数年的潜伏期后,由于不良因素的刺激,在牛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才发病。本病虽也发生于公牛,但一般多发于2~6岁的高产牛,老牛很少发生。
      [症状]
          感染初期一般见不到任何症状,多在分娩后数周内突然出现症状,找不到特定的病因。病牛往往发生反复的下痢、排泄软便或水样便,粪便呈均质性,无特殊不良气味,没有血液或黏液掺杂其间。下痢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其中还有持续数月以上的。由于长期持续下痢,病畜逐渐出现消瘦、贫血、泌乳量减少、颌凹部浮肿、被毛无光泽、皮肤无弹力等症状,到后期病畜出现食欲不振、眼球凹陷、高度脱水等症状,以致不能自行起立终于导致死亡。另外,病期拖长以后,通过直肠检查可以摸到肠黏膜增厚和特征性的脑状皱襞的病变。
      [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如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贫血和水肿等,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其他疾病也可见到顽固性腹泻的现象,如创伤性网胃炎、铅中毒、内寄生虫、沙门氏菌病等。所以,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
          因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只有淘汰了事。因此,一经发现疑似病牛,要将其隔离,用消毒药将牛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将排泄的粪便烧掉。另外,进口牛携带本病是最严重的,所以必须进行数年间的连续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牛。
          本病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通过转换含水分较少的饲料或给含磷较多的矿物质饲料,虽有使下痢症状得到一时改善的病例,但仍可复发。国外有注射疫苗的,但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如果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及变态反应等检查确诊后,应立即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