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放线菌病
    日期:2003-08-22 00:00  编辑:   来源: 奶牛疾病图谱  查看:
    核心提示:

      牛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多菌性的非接触性的慢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
      [病因]
          本病病原是牛放线菌,除此之外还有林氏放线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在牛体内均可引起类似病变。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在牛的组织中外观似硫磺颗粒,大小如别针头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质地柔软或坚硬。这种细菌的抵抗力弱,在培养中于几星期之内即死亡。
          这种细菌一般作为正常细菌群中的一种存在于健康牛的口腔中。因此,本病可以说是内因性感染的疾病。本病常见于牛,尤其是幼龄牛最易患此病,呈散发性发生。
          本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饮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咽部、扁桃体内。因此,放线菌病只要黏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当给牛喂饲带刺芒的饲料时,损伤口腔黏膜感染而致病。据观察,当将牛放牧于低湿地时,也常有本病发生。
      [症状]
          常见颌骨有界限明显,不能移动的肿胀,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已经增厚,甚至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有时肿大发展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头骨。肿胀初期热痛,后期五痛感。随着时间的发展,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病牛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久治不愈。头、颈部组织也常发生硬结,不热不痛。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称为“木舌病”,病牛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比较特殊,不容易与其他传染病相混淆,故很容易诊断。必要时可取脓汁内的硫磺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加入1滴15%氢氧化钾溶液,覆以盖玻片用力挤压,然后放在显微镜上检查。如欲辩认何种细菌,则可用革兰氏法染色后检查判定。
      [防治]
          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应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舍饲时最好将干草、谷糠等饲草浸敦后再饲喂,避免刺伤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处置治疗。
      硬结可以手术摘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1~2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乙醚或2%碘的水溶液;内服碘化钾,成牛每天5?10g,犊牛2~4g,可连服2?4周;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黏膜卡他,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天或减少剂量;抗生素对本病也有效,可将青霉素、链霉素注射于患部周围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100万IU,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碘化钾与链霉素同时应用,对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效果显著。据有关资料报告用X射线治疗患部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