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干乳期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Feedstuffs  查看:
    核心提示:

      摘要:奶牛产乳期的经济效益与过渡期的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刺激和维持干物质的采食量是获得健康高产奶牛所必需的。奶牛过渡期是指奶牛产犊前后三周的时间,一般认为过渡期是奶牛产奶周期中管理最严格的阶段。奶牛过渡期的营养和管理与其产奶期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

        不适宜的过渡期饲养计划导致奶牛产犊前干物质采食量(DMI)减少15%,产犊后日粮的更换增加由干奶期过渡到泌乳早期代谢疾病的发生率。过渡期奶牛不适宜的营养供给导致疾病防治费用提高,降低奶牛的生产潜力。过渡期内奶牛体重损失10~20磅,使得高产奶牛在泌乳期的经济损失达600美元。

        为了使奶牛获得最佳生产性能,保证下一胎次的高产,过渡期哺乳奶牛需要饲喂定量的高营养浓度的日粮,且有一个适宜的过渡期饲养计划。为获得最高利润,奶牛生产商应同营养师和兽医共同制定实际可行的饲养计划,这也是保证奶牛能平稳地过渡到泌乳期的关键。产前和产后获得较高DMI是奶牛过渡期管理成功的关键。本文将重点阐述过渡期奶牛的蛋白质和钙的营养需要以及影响DMI的因素、过渡期日粮能量蛋白比和代谢病的预防,此外也讨论机体条件的变化和饲养管理。

        新陈代谢

        为了进行适宜的饲养管理,了解过渡期奶牛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非常有意义(Drackley,1997;Goff and Horst,1997)。临近分娩时奶牛血液中孕酮和雌激素含量升高(Grummer,1995),高水平的雌激素被认为是促进奶牛产犊前后DMI升高的主要因素(Grummer,1993)。在整个妊娠期内妊娠最后几周胎儿和胎盘的营养需要至关重要(Bell,1995)。然而,在产犊前三周DMI可能减少10~30%。产犊后,乳的合成以及乳产量的迅速增加极大的增加了乳糖的需求,从而对葡萄糖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但此时奶牛的采食量却仍未达到最大值。

        奶牛基本上通过肝脏内糖异生作用用丙酸盐合成葡萄糖来满足其对糖的需求,产前和产后早期限饲将导致葡萄糖合成中丙酸盐供应量的减少。日粮或已衰竭的骨骼肌中的氨基酸和动员自体脂肪中的丙三醇提供部分碳架用来合成葡萄糖,然后葡萄糖进行乳的合成,这对处于过渡期的产犊母牛产生极大的应激(Drackley,1993)。

        营养需要

        干乳期奶牛的营养需要包括维持、母体及胎儿生长需要。判断妊娠期营养需要量可用析因法来估测妊娠需要量,需了解营养物质在妊娠组织的沉积速率(胎儿、胎盘、子宫液、子宫)和日粮养分转化为妊娠生长的效率,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在奶牛中非常少见。

        怀单胎的成年奶牛,维持需要至少占有最高能量及大部分特殊营养需要量的60%,孕体生长需要大约占最高能量需要量的25%(Van Saun and Sniffen,1992;NRC,1989)。

        经产奶牛甘露糖的合成和产前乳糖生成的需要量非常少,但在初产海福特奶牛身上却非常高(Jakobsen,1956)。成年奶牛的体组织储存量很少,因为泌乳期体脂肪和蛋白质的丢失会在干乳期完全弥补回来。

        可利用代谢能效率

        关于代谢能和蛋白质利用率对妊娠奶牛需要量的相互作用的报道较少。奶牛低血糖(由于饲喂低能量的干奶期奶牛日粮或葡萄糖基质不足日粮引起)导致胎儿利用氨基酸作为能量来源,使得妊娠期可代谢蛋白(MP)利用率降低。因此每天蛋白质需要量和氨基酸分解代谢量增加(Bell 1995)。妊娠期胎儿吸收蛋白质净增加效率不同导致日粮蛋白质需要量增加。

        一般对妊娠期可吸收蛋白利用效率的估计存在一定差异,NRC推荐有效系数为0.5。Bell(1995)建议有效系数可能降低至0.33,与NRC饲养标准中牛0.6、羊0.4相比有一定差异。如果将100kg/天作为妊娠需要的估计量,维持蛋白质需要量则在154~303之间变动。若假设DMI为11kg/天,且粗蛋白中有0.7被利用,变异为213g/天或日粮中浓度变化幅度约±2。

        Bell(1995)报导营养需要有相同的有效系数是因为它的应用与NRC(1989)推荐的有效系数0.5相比要增加50%的代谢需要量。然而值得注意是妊娠期蛋白质沉积所需的氨基酸来自可吸收蛋白质,如果这些可吸收蛋白质由每天供给180gCP来提供,则有效系数与其近期估计非常相近,这一点在对Holstein牛的测试中更加明显。

        Bell(1986)报导供给孕体生长的代谢能利用率可降低13%。胎盘对代谢能的消耗量极高,它是一种生长量很小的组织,但在怀孕后期却非常活跃。对于一头体重为700kg的牛来说,如果每天获得5Mcal能量的利用率为13%,那么它会产出一头体重为45kg的牛犊,这与NRC(1989)的推荐值几乎相同。

        Moe和Tyrrell(1972)发现妊娠子宫能量摄取效率可能会随妊娠期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如果乳腺组织增长会导致能量消耗,那么原来估计时并没有包括这部分的能量需要。Vandehaar等(1999)计算出产前乳腺组织的生长可能因为产后的泌乳每天需要额外供给3Mcal净能(NE),因此NRC(1989)代谢能的需要可提高到每天9Mcal。

        干乳期奶牛蛋白质的需要

        与单胃动物相比,奶牛利用母体储存蛋白调节产出的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泌乳期日粮的可代谢蛋白质的需要量较高。在奶牛场奶牛日粮中提供较高的蛋白水平有以下几个原因:供给的可代谢蛋白(MP)的价值不确定,有关微生物产量方面的数据严重不足,有关运送到肠道的瘤胃可降解蛋白(RUP)的数量尚不清楚。

        高蛋白日粮降低了泌乳初期奶牛可能因为日粮蛋白不足需要动原体组织进行补偿的可能性。当前,出于对环境、繁殖性能和经济的考虑,人们有意减少泌乳期奶牛日粮过多的蛋白供应量。利用模型来预测可代谢蛋白的供应量如Cornell净碳水化和物-蛋白体系(Fox 等 , 1990, CNCPS),泌乳早期的日粮蛋白质水平可以降低到一种使体内储存对生产性能比较适应的营养水平。

        NRC(1989)关于干乳期和妊娠期奶牛日粮中粗蛋白的推荐量为占日粮干物质(DM)的12%;没有提供瘤胃可降解蛋白的推荐量。日粮中推荐添加12%的粗蛋白无可靠的理论依据,但此蛋白质水平被认为可保证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尽管机理尚不清楚,但在妊娠后期日粮中增加蛋白量可使奶牛在干奶期的产乳量、乳蛋白含量(Moorby 等, 1996), 乳蛋白含量、繁殖力(Van Saun 等, 1993)均有所提高。然而Aharma 等(1995); Wu 等(1997); Putnam等(1998)和Donkin (1998)并未发现奶牛产前蛋白供应和产后生产成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用含非可降解蛋白的饲料添加剂,使干奶期日粮粗蛋白水平提高到12%以上,可以降低经产奶牛酮病的发病率(Van Saun 等, 1995)。把非可降解蛋白的含量从占干物质的2.8%提高到6.7%或10.5%,并不会改变DMI、产奶量、乳蛋白或乳脂率(Huyler 等, 1999)。提高总蛋白或(和)非可降解蛋白的水平会造成过度期采食量减少(Van Saun 等, 1993; Crawley and Kilmer, 1995; Donkin 等, 1998)。在妊娠期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并超过NRC(1989)推荐水平,与降低酮病的发病率以及减少胎衣不下有一定关系(Curtis 等, 1985)。现已证明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可促进肝脏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Durand 等, 1992),这有助于防止脂肪肝的发生。

        当过渡期奶牛DMI中粗蛋白的需要量为12%时,能够满足过渡期CP的需要量。Dann等(1999)通过对65头奶牛在产犊前最后10天所做的研究可知,奶牛个体间对蛋白质日采食量存在较大差异(图1)。如果DMI平均为14kg/天,CP的平均含量为11%,在-1 SD下,DMI将是10.8kg/天,CP含量则为14.4%,1.5kg蛋白质的价值将反映NRC(1989)给出的不同体重的需要量。

        Putnam 等(1998)证实粗蛋白饲喂水平处于10.6%、12.7%、14.5%时,奶牛在过渡期均处于正氮平衡状态(图2),尽管通过增加非可降解蛋白添加剂饲喂量可使CP水平提高12%以上,并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但这些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对DMI可观察到相反的结果。

        近期研究表明,产前日粮干物质中CP含量为13.3%~17.8%(Putnam 等,1999)。奶牛日粮提供17.8%CP,会降低产后单位体重的DMI,与产前饲喂13.3 % CP日粮的奶牛相比,在产后4周内会提高非脂化脂肪酸(NEFA)的聚集程度。

        CP水平中总可吸收蛋白的差异可以改变,这样就混淆了对日粮CP的充分估计。Putnam和Varga(1998)报道了奶牛对低蛋白日粮(10.6%)和中等蛋白日粮(12.7%)在日粮氮的真利用率上的差异(60.6~55.3%),并且发现在两个处理间由于CP水平的提高血浆尿素氮(PUN)也从12.0mg/dl增加到14.6mg/dl。尿素氮提高可能反映可吸收蛋白利用率的差异,或者代表瘤胃微生物可利用氮摄取量的差异;因此,微生物产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可吸收蛋白的供给。尽管这两种不同水平的CP摄入量并没有引起生产性能的差异,若将这些数据利用净碳水化和物-蛋白体系(CNCPS)模式(Fox 等,1990)进行处理就会得出可代谢蛋白(MP)量的估计量,这些估计表明尽管粗蛋白的摄入量有所不同,在提供给母畜的可吸收蛋白量上却没有什么差别。如果在母体组织上没有可代谢蛋白的差异,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指望由于CP供应量不同而造成生产成绩不同。

        Minor 等(1998)研究报道,CP提供可吸收蛋白质的复杂性,他们饲喂的日粮在CP含量方面只有中等差异(13.2~14.4),但在碳水化合物上却有明显差异,应用CNCPS模式(Fox 等,1990)估计这些日粮中可代谢蛋白的供给量,结果表明,低CP日粮可能为奶牛提供近50%的可吸收蛋白。干乳期奶牛的日粮推荐上,作者们的结论提到了碳水化合物部分的实质性的差异。但是,可吸收蛋白的最大差异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新陈代谢,日粮中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水平的效应可能会随的MP供应的不同而变化。

        Putnam和Varga(1998)报道,产前母畜代谢蛋白(MP)的需要量可由低蛋白日粮提供,而不必由大量的瘤胃可降解蛋白来提供,即使后者更适应瘤胃发酵和产乳需要。当过渡期的日粮能提供大量微生物蛋白并能保持足够干物质进食量时,可能不需要补充RUP。

        当赖氨酸与蛋氨酸比例适宜,约为3:1(Sloan等,1998),且对氨基酸进行过瘤胃保护后提高了MP中赖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才能使奶中蛋白量不断增长。能否最大程度地提高MP中赖氨酸、蛋氨酸的效率取决于妊娠后期MP充足与否(Carson等,1988)。关于MP的组成、数量以及妊娠后期奶牛的赖氨酸、蛋氨酸的需要量,尤其和产前母牛肝代谢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Garthwaite等(1999)报道,在产前奶牛日粮中添加过瘤胃保护的赖氨酸、蛋氨酸,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单位、乳蛋白、乳脂分别提高0.5kg、1.7kg、0.06%、0.79g、0.8g。在另外两个试验中,对氨基酸进行过瘤胃保护处理后,反而产生了负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饲喂赖氨酸时又用了过量的蛋氨酸。

        日粮蛋白能量比

        在妊娠后期,为了提高血糖浓度所采取的措施导致血浆NEFA、b -羟丁酸(BHBA)、肝脂和甘油三酯降低(Studer等,1998)。根据我们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可知,在妊娠后期增加蛋白质,可将多余的蛋白转化为糖元,最终导致血液葡萄糖浓度增加。日粮中粗蛋白含量为14.5%时,血液葡萄糖浓度最高(表1),而对产奶量及奶的成分并无影响。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日粮中高蛋白的作用,发现其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并无影响(日粮干物质中粗蛋白为13.3和17.8作比较)。试验前期日粮的粗蛋白浓度为12.7%后期为13.3%,两期日粮每天提供的蛋白质数量大致相同(前期为1442g/天,后期为1370g/天)。14.5%粗蛋白的日粮和17.8%粗蛋白日粮的粗蛋白摄入量分别是1369g/d和1878g/d。

        在两个试验中,各处理的能量摄入量也大致相同。设一个能量蛋白比的范围(Mcal:kgCP),当群体每天消耗大约1400g粗蛋白时,能量蛋白比为12:1,日粮每天提供1639g粗蛋白时,能量蛋白比为10.6:1,消耗1878g时,比例为8.8:1。

        合成每摩尔尿素需要4个ATP(Kelly等,1993)。在17.8%粗蛋白日粮中,多余蛋白质的代谢显著增加了能耗,由葡萄糖供能测试结果可知,日粮粗蛋白浓度为17.8%时,血液葡萄糖的浓度升高,所以日粮蛋白可能影响血液葡萄糖浓度。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蛋白质对血液葡萄糖产生影响,其原因可能是能量的储存、消耗与氮的代谢有关。

        Vanderhaar等(1999)研究了增加日粮营养浓度是否能促进妊娠期奶牛的营养平衡,其中4种日粮的营养水平分别为:NEl1.30~1.61Mcal/kg,CP12.2~16.2%,能量蛋白比8.6:1~10:1。当用CNCPS模型进行评估,测定MP需要时,只有低能低蛋白处理为负效应。此外,就妊娠母牛能量需要而言,由于能量蛋白比低,使一些动物将蛋白做为能量来源,降低了能量利用效率。

        奶牛的能量需要

        妊娠早期,奶牛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需要大量葡萄糖来供给乳糖合成。如产奶4天的母牛,日粮中大约需要提供1800g葡萄糖,但氨基酸、丙酮等葡萄糖前体合成的葡萄糖量不够,此时肝细胞、非乳腺细胞的能量供应就会受到影响。

        假设所有摄入的氨基酸、丙酮都能进行葡萄糖合成,这些营养基质最大限度能每天提供1200g葡萄糖,这些葡萄糖仅相当于其他组织(如大脑)所需葡萄糖的2/3。甘油和乳糖能弥补部分葡萄糖前体的短缺。

        能量的摄入量取决于干物质的摄入量及日粮中干物质的能量浓度,NRC(1998)推荐干奶期奶牛能量浓度为1.26McalNEl/kg。但在产犊前3周,干物质摄入量可能会降低30%,即由前期的每天15kg降至每天10kg,从而导致日粮干物质能量摄入量不足,尤其在产犊前几周。

        Grnmmer(1998)证明为了弥补初产母牛的能量需要,日粮中的能量浓度必须比NRC(1989)推荐值提高30%。但为了使奶牛尽快适应产奶日粮,满足幼畜的需要,需要饲喂高营养浓度的日粮。

        日粮很容易被瘤胃微生物降解,降解产物大多为丙酸,80%的丙酸在肝脏内代谢成葡萄糖,因此为了提高糖异生效率,维持妊娠期的需要,需要饲喂发酵率高的碳水化合物(CHO),这样既能防止肝脏的脂肪渗溢,也能防止妊娠早期的妊娠酮血症。另外,饲喂高浓度的妊娠料还可以提高奶牛进食量。发酵率高的日粮还可以提高妊娠饲料的MO含量,促进瘤胃乳头发育,增强瘤胃的吸收能力。增加葡萄糖前体可提高葡萄糖的合成,从而降低产期母牛的体脂消耗。

        Dirksen等(1985)证明:降低妊娠期日粮的纤维量,可以刺激反刍动物的瘤胃乳头发育,增加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量。此外研究还表明,瘤胃乳头的发育对降低VFA和PH值非常重要,还可降低产后饲喂料大量谷物日粮引起的酸中毒发生率。

        具体研究哪种日粮导致奶牛酮血病和皱胃移位(DA)是一项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些研究表明在干乳期日粮中添加玉米而不增加谷物或能量,可以防止酮血症发生。

        Coppock等(1974)用四种粗精比不同的日粮饲喂妊娠母牛,结果表明,当比例分别为大于50:50和小于50:50时,DA的发生率分别为2:22,8:21。Johnson和Otterby(1981)在奶牛妊娠后期的30天,饲喂三种日粮:一种为全干草,另一种为玉米青贮、苜蓿青贮和谷物(1kg/day),第三种是青贮饲料加谷物(4kg/day)。在所有的处理中没有DA发生,尽管谷物和青贮饲料能诱使奶牛产乳热和乳房水肿的发生,但是同时也能防止牛的酮血症。

        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妊娠期日粮中的NFC水平对DMI、牛只健康、产奶量的影响。Minor等(1998)比较了NFC日粮(43.8%)和标准日粮(23.5%)饲喂母牛的效果,结果为与饲喂标准的NFC日粮的牛相比,成年奶牛和青年母牛饲喂高NFC日粮会消耗更多的DM、能量,并且在妊娠后期能量维持在正平衡状态,日粮对FCM并无影响。

        Dann等(1999)做了一个膨化玉米和干玉米的对比试验,发现饲喂膨化玉米会导致产前的NEFA的降低(表2),DMI的提高(表3)。前期的日粮对于牛产后的健康和产奶量等主要生产性能并无影响,对于饲喂膨化玉米的奶牛产乳期6~13周奶产量较高。

        对于过渡期的奶牛而言,饲喂高纤维的日粮和饲喂快速发酵淀粉日粮哪一种更有利,仍然需要继续研究,尽管在某种情况下,可发酵淀粉高的日粮能为过渡期奶牛提供更多的葡萄糖合成前体,但饲粮浓度高及妊娠期饲喂过长会增强体况、增加脂肪肝和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生率。不但要研究有关过渡时期奶牛需要的CHO的发酵能力和发酵类型,还要研究饲草长度对奶牛的影响。

        目前NRC推荐的过渡期奶牛的饲养标准中,并没有给出日粮NFC的推荐标准。因为在产犊前3周,干物质摄入量降低30%,需要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因此,日粮中干物质的NFC的推荐量和产乳早期一样,应为33~38%,能量浓度为1.50~1.55Mcal/kg,CP含量应为13~14%,而NDF应大于32%。但是,过渡期的日粮需要较高的纤维。如果奶牛的体况指数良好(5分满分,大于3.5分),在产犊前3周不能再饲喂同等能量浓度的日粮。

        Dann等(1999)观察65头奶牛的个体情况,在分娩前10天,奶牛个体间能量的摄入量有很大的差异,根据NRC标准可知700kg奶牛干奶期的能量需要量为15Mcal NEl。

        疾病预防

        体况:在干乳期要得到最适体况,需要结合观测更多的数据。体况过好的奶牛(5分中大于4分),在产犊后采食量下降,易导致脂肪肝和酮血症的发生。体况指数在3.3~3.75之间最合适(Shaver,1993)。Waltner等(1993)发现,在一个管理较好的高产奶牛场,产犊时母牛体况指数为3.5时,产乳期前90天的FCM值最大。

        Putnam等证实,体况指数在妊娠期大于3.25的奶牛,血液中NEFA和BABH浓度偏高,与体况指数小于3.25的奶牛相比,产奶量减少2.5kg.。

        Putnam(1999)研究发现NEFA浓度平均值为388.5±71μeq/l时,体况指数为3.68±0.11,酮血症的临床,亚临床发病率为20%,而Michebone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妊娠期NEFA浓度平均为151.8±18.3μeq/l时,体况指数为3.28±0.08,没有发生妊娠酮血症。在两项研究中都严格的控制了采食量,为体重的1.5%,并且饲喂相似的日粮。因此研究结果表明体况控制不好是肥胖牛易得代谢疾病的关键原因,另外体况又是影响互作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试验中要确保体况不同的牛分配到不同的处理中。

        Dann等(1999)在研究中证实,分娩期间干物质和产奶量有很高的相关性(r=0.51)。产前和产后的相关系数为r=0.67,产前每增加1kgDMI,产后增加0.86kgDMI(产后DMI=8.11±0.86产前。r=0.45)。血浆中NEFA的浓度也影响产后的DMI,产后血浆中NEFA每增加100μeq/l,产后的DMI减少0.59kg(产后DMI=23.90±0.059产后NEFA:week1, μeq/l,r=0.24)。体况指数平均在3.45,NEFA浓度平均在198μeq/l,产前、产后的BCS与产奶量无关。

        脂肪肝与NEFA指数

        脂肪酸以甘油三脂的形式储存(三个脂肪酸结合在甘油骨架上)。当以脂肪代谢的形式来产热时,脂肪酸从脂肪细胞中释放成游离态,或生成NEFA的形式。释放到血液循环中的NEFA的量与动物脂肪储存的多少成比例。(Dunshea和Bell,1989)。动物脂肪对血液NEFA浓度调控产生影响,而血液NEFA的浓度又影响肝代谢。当然不仅仅是动物脂肪有诱发脂肪肝的威险,还有其它因素。

        Dyk(1995)对同一牛场100头青年牛进行研究,结果为高BCS与高NEFA无关,动物脂肪储存越多伴随急性代谢危险越大。例如临产期很可能引起肝细胞中NEFA过量沉积。不管是产乳后期体重过肥还是干乳期饲喂高能日粮时间过长,只有应付紧急需要,剧烈刺激脂肪分解,提高血液中NEFA浓度时,增加脂肪才可能是诱发代谢紊乱的原因。脂肪吸收的NEFA同血液循环中的NEFA浓度成比例(Enery,1997),吸收后的脂肪酸在肝中有2条代谢途径,一条是酯化作用形成甘油三脂(脂肪的贮存形式),一条是氧化作为能量来源。

        脂肪酸在肝中通过b -氧化作用先形成乙酰基,然后形成酮体,或者完全氧化形成二氧化碳。如果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可能是草酰乙酸供应量不足),吸收的脂肪在肝中形成甘油三脂。草酰乙酸可由葡萄糖、乳糖、丙酸等异生形成,它是三羧循环的中间产物,既可做为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又是三羧循环中形成乙酰基的枢纽。由于葡萄糖异生的前体物供应不足,彻底氧化不能顺利进行,反而产生大量酮体,引发了酮血症的发生。能转化为草酰乙酸的葡萄糖前体物都已被认为是抗酮血的(Lomax等,1983)。

        在过渡期,肝中NEFA的产生和释放都有很大的增加。然而,过渡期肝中脂肪含量的增加是经常之事(Gruffat等,1997)。但是如果沉积过量会降低肝的调节能力,一是氨转化为尿素的能力(Strange等,1998)氨是细胞毒素,肝是将氨转化成尿素排出体外的基本单位,一是通过异生作用将前体转化为葡萄糖。Strange等(1998)研究表明肝细胞中氨水平过高可能引起糖异生的降低。在肝中脂肪沉积过多会引起一些指标升高(Burhans和Bell,1998)包括引起肝吸收NEFA升高的因素。(肥胖动物因为饲料不足和饲喂高能日粮引起的缓慢应急相比,代谢变化剧烈,加速了NEFA流动的速率和数量)。

        还有一些因素降低了肝中脂肪的清除能力,造成了奶牛脂肪肝的发生。例如,脂肪在肝中是通过脂肪降解作用清除的。但反刍动物肝脏的脂肪降解作用并不是很好(Kleppetal等,1998)。另外一个清除肝中脂肪的方法是脂肪氧化。如果氧化作用也象前述被阻碍,甘油三酯就会在肝中沉积。

        饲养管理

        对于封闭式饲养的奶牛,必须保持营养平衡,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防止产乳热、乳房水肿等疾病的发生。同时环境因素也很重要,要提供足够的水分,良好的保护措施,消灭蚊蝇等,保持适当的运动做为提前产犊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干奶期奶牛尤其重要。如果必要,在这段时间也应修理一下肢蹄。

        必须密切监视产前、产后一周之内奶牛的采食情况。奶牛应自由采食。产后奶牛日粮应该在临产日粮和哺乳日粮之间调控。当奶牛由妊娠期向哺乳期过渡时,日粮配方中任何一种营养调整都不应大于10%。例如,如果妊娠日粮能量浓度为1.55NElMcal/kg,那么产后母牛的日粮浓度不应高于1.71 NElMcal/kg DM。

        同时产后母牛必须采食足够的纤维,一般的推荐量为3~5磅高质量的饲草,以便维持其反刍性能。饲草消化率高又要提供足够的纤维以供咀嚼和维持奶脂量。刚产母牛的日粮湿度每周都要检查,如果整个日粮的DM少2个百分点,母牛的CP就会少5%。产后母牛的免疫机能差,所以复合日粮中要提高饲草的品质,避免霉菌毒素的感染。

        过渡期奶牛饲喂大豆壳、柑橘渣等可消化纤维可能有益。因为这些原料即能提供能量又能避免快速发酵淀粉所导致发生酮病的替在危险。对奶牛来说,在散养情况下,饲喂全混合日粮,应考虑引导饲养。第一组:引导因素为30%(即如果干物质进食量为61lb,60×1.3=78lb,日粮中干物质应为78lb);第二组:高能组1.17 ,低能组1.24;第三组:高能1.08 ,中组1.14,低能 1.21。如果可能,应以体重、产奶总量、日产奶量为依据进行分组。

        如果刚产奶牛和青年奶牛被分到同一组。考虑到两者的胎次不同,应以每单位体重的NDF采食量来计算比较合适。每天要保证20小时供给新鲜饲草。保证每天至少反刍4次。

        要注意监测奶牛体况,尤其在干奶前、产奶最初70天。建议在干奶、产犊、产后、30、60、150、下一干奶期前30天进行体况检查。奶牛在最初产奶30-50天内体况指数下降不应超过1分。

        在过渡期,注意奶牛健康至关重要。在母牛产犊后,每天记录牛的体温,直到温度降至102.5F,并用听诊器听牛的瘤胃运动情况;观察牛的排尿情况及气味;奶牛潜在的皱胃移位及不采食问题可能引起不排粪,这些在伴随其他因素如牛舍的舒适程度等,都对测量确定过渡期DMI和牛只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总结

        在过渡时期加强牛的饲养管理,对牛的泌乳期非常重要。在产犊前后刺激和维持母牛的干物质进食量对确保牛的健康,高产亦非常重要。日粮配比中合理的蛋白、能量浓度、纤维和NFC会增加产犊前后的进食量,再伴随控制良好的体况,舒适的环境,优质的饲草就会为高产奶牛提供一个优越的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