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病:牛场效益的隐性杀手
    日期:2011-06-21 14:40  编辑: admin  来源: 乳业时报  查看:
    核心提示:牛病毒性腹泻病:牛场效益的隐性杀手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简称BVDV)引起的,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腹泻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传染病。病牛表现为腹泻,急、慢性黏膜病,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耐受,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近些年,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BVDV也呈迅猛传播之势。有报道称,2005年河北8个大型奶牛场BVDV血清抗体检测,总阳性率42.6%;2006年福建省9个地区大型牛场和散养户牛进行血清学调查,总阳性率达92.5%;2009年北京市多个辖区的大型奶牛场血清学检测,总阳性率达94.1%。

        在奶牛场中,BVDV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为慢性经过,即发病奶牛仅出现间歇性腹泻,或是不出现腹泻症状,有些出现口鼻、趾间溃疡,有些仅表现消瘦,甚至大部分感染牛只不表现临床症状,尤其是在一些老疫区。所以,奶牛养殖者通常都注意不到本病的存在,直到他的牛群进行了BVDV的血清学检测,才发现原来自己80%以上的奶牛都已经感染过BVDV。

        一般来说可以将疫区的牛只分为BVDV急性感染牛和BVDV持续性感染牛(PI牛)。急性BVDV是一种普通类型,发生于正常牛接触到BVDV,感染后动物体内的免疫机制会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将病毒从体内消除,临床上为隐性型和温和型经过,大部分牛只处于此种状态,在进行BVDV血清学检测时,呈现为阳性。而BVDV持续性感染牛,即PI牛,是在特殊状况下产生的。母牛在妊娠期间感染BVDV的话,有可能会因感染病毒而发生流产使妊娠失败,也有可能母牛免疫机制清除病毒而保护胚胎,或是胚胎已有自身免疫机制产生抗体耐过感染。如果在感染发生于血清学阴性的奶牛(即之前未接触过BVDV,对BVDV没有任何抵抗力),且胚胎处于妊娠的30——120之间,免疫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病毒感染又未使胚胎死亡,结果在胚胎建立自身免疫机制时就将BVDV当成是自身物质,而终生不再对BVDV产生抗体,这样的胚胎顺利发育成新生牛,并产下存活即成为PI牛。PI牛的一大特征就是,终生产生BVDV,并不断向外界排出病毒,但是又不会对该病毒产生抗体而将病毒清除。从而,PI牛也就成为了BVDV在牛群中流行的传染源。有些PI牛会表现为粘膜病的症状,腹泻、发育不良、久配不孕等,但是有些PI牛会不表现任何症状,从而被当做正常牛只一直在群饲养,并使BVDV在牛群流行起来。这就提示,对任何牛群来说,在群的发育不良犊牛和久配不孕的大育成牛并不一定是未开发的金矿,还可能是埋伏在牛群中的定时炸弹,如果运用适当的检测手段检出这些PI牛只,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将它们隔离出群,并尽早淘汰。

        对于本病的防控来说,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牛群处于一个什么样的BVDV感染状态。如果牛群的BVDV血清学感染水平很低,说明牛群中暂时没有BVDV流行,这时管理者需要做到的是对新入群的牛只、使用的冷冻精液和生物学制品把好关,不让感染BVDV牛只入群,使用无BVDV污染的冷冻精液和生物制品就能够使牛群免受BVDV的危害;如果牛群的BVDV血清学感染水平较高,说明牛群中有BVDV流行,这时管理者需要做到的是制定出一套严密的BVDV清除计划,按照计划将牛群中所有的PI牛剔除出群,并持续性的对新生牛进行检测,淘汰所有的BVDV抗原阳性新生牛,并持续性的检测犊牛群的BVDV血清学水平来监控BVDV流行状况。

        有国外研究称,BVDV会给奶牛带来很高的隐性损失,BVDV防控所花费的资金与不对其防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起来简直就微乎其微。BVDV防控需要用到实验室技术,而这也正是现代奶牛养殖业发展需要做好的地方。
       
      (据荷斯坦奶农俱乐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