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造假术:这几招助你远离劣质奶
    日期:2010-08-19 00:00  编辑: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  来源: 新浪读书  查看:
    核心提示:

        看清你喝的牛奶

        早餐喝杯牛奶,是多数人的习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大家都知道选择知名企业的牛奶。事实上,无论是知名企业或是不知名企业都有可能宰消费者一刀。2008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说明,即使面对名声很响的大企业,也要小心再小心。

        不合格奶多数价格低廉,其目标客户通常是节俭持家的中老年人。由于中国家庭中,中老年人常常承担着购买食物、照顾家庭一日三餐的任务,其危害可想而知。

        揭秘劣质牛奶的造假术

        (一)烂皮鞋等造出“人造奶”

        生活在遥远年代的先辈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人世间会有“点灯不用油,穿衣不用绸”的景况。但后辈们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的想象再无涯,也很难想象自己扔掉的破皮鞋里能淌出“牛奶”来。然而,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商人不但想到了,而且做到了,他们让“挤奶不用牛”的神话变成社会现实中的惊人一幕。他们利用垃圾堆里的破旧皮鞋、皮箱、皮衣,以及厂家生产沙发、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居然“生产”出了不含一滴牛奶的“纯牛奶”。

        用皮革制奶,主要是因为皮革中含有蛋白,如果将这些皮制品通过化学处理降解,可产生水解蛋白,再掺入香精之类添加剂和水,“人造奶”就出炉了。

        用皮具制造的假“牛奶”副作用很大,不仅卫生、营养不达标,其中的铬等重金属危害尤其危险。这是因为,皮具在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即使花大力气也很难除掉,何况利欲熏心的造假者根本不会花巨额资金除毒。由于重金属在体内无法分解,会慢慢积累,如果长期饮用,后果堪忧。

        人造奶本身已然令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这些“新技术”的背后有“专家”的配合指点。类似“皮鞋造牛奶”这样“巧夺天工”的配方都是从专家手中流出来的。在“利”字面前,一些专家竟然昧着良心充当起了造假者的“辅导员”!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无良的知识分子如果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害人,其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二)加水稀释,以含乳产品冒充“100%鲜奶”

        据说牛奶的造假办法有120多种,加水是最小儿科的,没太多“技术含量”,从口感上极易辨别。这种“牛奶”比正常牛奶要便宜。不过,如果你买到的只是普通的水,那么这个价格还是昂贵了些。

        还有一些企业在设计含乳饮料的包装时,会故意放大“乳”“奶”等字体,而将“饮料”故意缩小,很容易将消费者引入歧途,误以为其是纯乳产品。所以,提醒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奶制品时要多关注一下包装上的文字,特别是小字。

        (三)令人作呕的“添加剂”

        牛奶造假中最常见、也最令人作呕的是填充牛尿、滑石粉、工业碱等东西。

        其主要的掺假手段有:

        1. 掺牛尿,以保证牛奶比重不变。由于牛尿比重与牛奶相差无几,因此,用专业的比重计也很难识破这种牛奶,只有专业奶站才能发现其破绽。

        2. 掺滑石粉,以使牛奶浓稠。一些不法之徒将白色、细腻的滑石粉兑入奶中,再大量加水稀释,一公斤奶立刻数量翻番。

        3. 掺工业碱,以使牛奶不变酸。在高温天气里,散装牛奶在室温下放置几小时就变酸,于是一些奶贩子会预先加碱防患于未然。

        4. 掺防腐剂,以保鲜。有的奶当日卖不了,一些奶贩子为延长保质期,会在其中掺入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等防腐剂,由于其用量严重超标,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5. 掺劣质豆粉、米汤等,以减少牛奶含量。

        6. 滋生大量微生物及病菌。这些细菌虽然不是特意加进去的,却是假牛奶中铁定存在的,如人畜共患的结核、布氏杆菌病等是简单的加热难以消除的。

        7. 不含奶的酸奶。不含奶的“酸奶饮料”是由奶白素、香精、奶精、稳定剂、蛋白糖、柠檬酸、稳定剂等添加剂调制之后,再经过简单的搅拌、蒸煮、灌装、冷却而成。这种酸奶中所含的物质不少,独独少了包装上大字标识的“鲜奶”,甚至连奶粉都没有。造假者戏称这种酸奶为“三无产品”??无毒、无害、无营养,他们认为喝了这种饮料没有营养,但也没有坏处。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孩子或者某些有特殊营养需求的消费者将此饮料作为摄取营养的来源,那么它的危害是致命的。阜阳假奶粉害死婴儿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四)“过期奶”、“回收奶”假冒新鲜奶

        有的奶制品企业把已过期或临近保质期的旧奶私自回收,通过更换成新包装、更改生产日期等再加工手段,忽悠消费者。

        1. 过期奶冒充合格奶

        【案例回放一】

        2005年5月,上海某著名奶业公司因使用过期原料,遭到处罚。原来,该公司在2004年4月至7月期间,使用了生产日期为2002年12月28日、保质期为15个月的、过期了近两年的进口椰汁。

        【案例回放二】

        2005年6月,郑州一位记者通过暗访发现,国内某著名乳业集团郑州分公司将市场上过期变质牛奶返厂后,并没有将其销毁,而是都在露天放着,很多被太阳晒坏了,最后这些变质牛奶又被重新回收使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大的品牌从事“回收奶”事业,立即引起业内动荡,也引起了消费者对奶品企业的信任危机。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大企业的产品是可以信赖的,但是现在很多大牌企业为了发展,盲目扩张,收购了不少小企业,这些被收购的小企业虽然换了大牌的商标,但产品质量并没有提高,造成了大品牌企业产品屡屡出现问题。例如,上面案例中所提到的“过期奶”事件就是因为分公司管理失职造成的。再者,假如有些企业成心打法律“擦边球”,那就很容易出现损害消费者的情况了。

        2. 非过期奶回收再造

        目前法规上的盲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制奶企业为了谋求利润,打擦边球。在快到保质期时,如果牛奶仍没有销售完,有些企业就会把这些牛奶回收再造。除了将快过期的牛奶回笼,另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对某些指标信心不足,重新回收加工。这两种做法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但我国只有对不合格牛奶的处理标准,而对非过期存奶的处理问题,国家没有相关标准。标准的缺失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3. 过期奶做成奶粉

        将过期奶回收后再加工成奶粉是目前奶制品行业存在的另一种现象,通常的做法是将回收奶做成奶粉,如此一来,人们就很难看出其原料是否过期变质。此招比“回收奶”更“高明”。

        (五)虚标生产日期,制造“早产奶”

        【案例回放】2005年7月5日,天津市质监局在当地某著名乳业的仓库里赫然发现近900箱标注生产日期为7月6日的酸牛奶。几天后,该集团解释称,此事是由于该品牌的酸牛奶在一些地区出现断货现象,生产厂家的销售部与仓库个别人员为了减少物流时间,违反公司产品出厂管理规定,擅自将7月4日下线、并正在检测过程中的产品提前出厂所致,尽管流程违规,但该批次酸奶经检验为合格产品。

        上面案例中所提到的这种将标识出厂日期延后的奶品被称做“早产奶”。一些企业为了“保鲜”会故意将奶品标识的生产日期挪后,标识的生产日期比实际的出厂日期短则延后几天,长则延后一个多月。

        除了制造者造假,销售者也不甘落后。为了谋取不正当利润,一些黑心销售者会将经销的大量过期乳品的生产日期擦掉后,涂改成新的日期再继续销售。

        (六)将奶粉还原成鲜牛奶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牛奶,一种是用新鲜牛奶直接加工而成的,一种是把奶粉按比例加水还原而成的液态奶,也称还原奶。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纯鲜牛奶制品至少2/3以上含有“还原乳”。

        从营养角度讲,还原奶经过两次超高温处理后,营养成分损失较大,而且口味、纯度、鲜度也相对较差。但由于一方面商家未在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另一方面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奶制品时,只注意品牌和生产日期,很少有人关注其成分,从而造成众多消费者都在喝“糊涂奶”??不知道他们花鲜奶价格所购买的所谓巴氏消毒奶、高温灭菌奶、酸奶等,并不都是纯鲜牛奶,而是还原奶。

        乳品生产厂家为什么要用“还原乳”做原材料呢?一是因为“还原乳”成本低、利润高。资料显示,1吨万元左右的进口奶粉可以还原成8吨液态奶,而8吨鲜奶在国内仅收购价就达2万元以上,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厂家对“还原奶”趋之若鹜。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原料奶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生产出的乳制品质量上不去。特别是酸奶,因为含有乳酸菌,对原料奶要求更高。所以国内众多厂家宁愿选择进口奶粉,也不愿使用国产原料奶。

        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还原奶似乎是对消费者有益的,但是从营养和利益的角度来,其营养价值不如鲜奶,而商家并未明确标识,致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高价购买低价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欺诈。

        (七)直接假冒知名品牌

        这是非法小作坊惯用的招数,很容易想到,难的是辨别。

        (八)有毒的包装袋

        2005年,奶制品行业似乎流年不利,回收奶、还原奶风波还未平息,又被发现袋装牛奶内覆膜有问题。一位“较真”的消费者接连发现某知名乳业的袋装牛奶打开后有塑料的刺激性气味,遂向厂家质疑。后经查实,确实是有一批次的包装有问题。事件最终以厂家赔偿这位消费者而告终,并没有媒体或相关部门展开行业调查。我们不知道其他乳品企业是否也存这个问题,不过,一位生产商的一番话值得注意,他说:批次产品不可能100%合格。也就是说,包装问题是存在的。

        支招 仔细识别,喝到安全奶

        (一)扭转认识上的误区

        1. 并非口感越香浓越好。很多消费者认为牛奶的口感越香浓说明其品质越好,于是,一些企业为迎合这一追求,人为地向牛奶中添加香精、奶粉、增稠剂、稳定剂等,使牛奶味道十分香浓。然而,奶粉等物质添加过多时,虽然牛奶“特浓”了,但其乳糖含量会超标(按有关规定,牛奶中乳糖含量的正常标准为%~5%),从而损害人体健康,如引起腹泻等。此外,有些“特浓奶”还用了工业奶油和增稠剂,这种奶会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

        2. 并非牛奶越稠营养越好。有时,牛奶开封后上面浮着厚厚的一层奶油,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样的牛奶是富有营养的。其实不然。牛奶包装上被吸附的奶油是一层油脂,是因为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大,一段时间后脂肪就会上浮的缘故。如果你买到的牛奶没有这层奶油,不妨看一下牛奶的外包装,上面可能会有“均质”二字。“均质”就是在加工过程中将牛奶中的脂肪球粉碎,使之充分溶解到蛋白质和水中,从而防止脂肪被吸附在牛奶包装上。经过均质的牛奶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脂肪球的溶入也使牛奶产生更醇厚的乳香。这样的牛奶看起来比较稀,但营养价值却一点也不比黏稠牛奶低。

        (二)认清还原奶

        1. 看成分标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首次明确认可各乳品企业可以适当生产由奶粉转制的液态奶,但要求从2005年10月15日开始,必须进行明确的标识。所以,消费者可以从包装上辨别还原奶。

        2. 了解常见还原奶的品种。一般来说,鲜奶的奶味较淡,商家一般不会加奶粉,因为容易被发现。而超高温消毒牛奶较稠,味道也较浓,部分企业会在其中加奶粉,如巴氏消毒奶、高温灭菌奶、酸奶等就可能添加了奶粉。另外,一些调味奶,如草莓奶、朱古力奶、哈密瓜奶及一些牛奶饮料等,由于加了调味剂,味道很浓,加奶粉很难被觉察,所以奶粉用得较为普遍。

        (三)客观看待出厂日期,冷静面对促销产品,避免过期产品

        前面提到,奶制品包装上的出厂日期可能延后标注,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消费者尽量选择出厂日期较近的奶制品,买回家后尽快饮用完。

        对于促销产品也要冷静对待。有一部分产品促销是因为快过保质期了,这种产品要慎买。

        (四)远离劣质奶

        第一,去信誉较好的购物场所。劣质奶制品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造假者制假外,还因为有一些利欲熏心的销售商为其提供销售场所。所以,尽量去一些信誉较好的购物场所去购买。当然,即使是在大超市或大的购物中心,消费者也要多长一个心眼,有时候“大超市”或“大商场”并不意味着“良好的商业品格”。再者,商场的监控不可能无懈可击,例如,由某些正规企业制造的“过期奶”、“回收奶”以及“还原奶”等,商场根本无法辨别。这就要求消费仔细查看包装上的标识,同时关注新闻,尽量避免新闻中曝光的不合格产品。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加强,以及媒体监督职能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媒体上曝光,关注新闻可以及时避免已出现问题的产品。

        第二,看生产厂家。尽量选购知名企业或口碑比较好的企业的产品。

        第三,看外包装、看产品名字。假牛奶的外包装通常会克隆知名品牌,如“伊利”、“蒙牛”、“光明”等的包装。而造假者也会煞费苦心地给自己的产品取一个似是而非的名字,如“伊俐”、“伊纯”、“蒙俐”、“蒙奶”、“蒙古牛奶”等类似名称,有的甚至就叫“蒙人”,让人哭笑不得。这样的奶制品多数都是“蒙奶”??蒙人的牛奶。

        第四,看价格。优质奶制品的真实成本是多少,没人知道,但是过于便宜的一定有问题。所以,在购买奶产品时,多比较几家,如果某一产品的价格与普通价格差别太悬殊,就要小心了。

        (五)识别鲜牛奶

        鲜牛奶是乳白色或微黄色的均匀胶态流体,无沉淀、无凝块、无杂质、无淀粉感、无异味,具有新鲜牛奶固有的香味。将牛奶倒入杯中晃动,奶液易挂壁。滴一滴牛奶在玻璃上,乳滴成圆形,不易流散。煮制后,无凝结和絮状物。

        (六)辨别假酸奶

        第一,察颜观色。合格的酸奶凝块均匀、细腻、无气泡,表面可有少量的乳清析出,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气味清香并且具有弹性。搅拌型酸奶呈凝块状,有少量乳清析出,无气泡,由于添加的配料不同,会出现不同色泽。变质的酸奶,有的不凝块,呈流质状态;有的酸味过浓或有酒精发酵味;有的冒气泡,有一股霉味,有的颜色变深黄或发绿。

        第二,看口感。劣质的酸乳饮料由于含有各种各样的酸,饮用之后舌头、喉咙有刺激感;优质的酸乳饮料含有自然的奶香,口感醇厚,令人回味。

        第三,看是否挂杯。将酸奶倒入玻璃杯中,优质的酸乳饮料晃动之后会有挂杯现象。劣质的酸乳饮料由于不含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不会挂杯,或者挂杯不明显。

        (七)辨别酸奶和含乳饮料

        根据国家标准,酸奶和含乳饮料的包装上都应标明产品成分和配料。配料表中如果出现“水”这一项,则是“含乳饮料”无疑。此外,一般含乳饮料的配料中都含有山梨酸(防腐剂),蛋白质含量标示为不低于或,而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不应低于或。

        (八)发现问题包装

        首先,不要饮用来历不明的奶制品,其包装的质量可能不达标。

        其次,奶制品包装袋问题主要是内覆膜问题,打开包装后可先闻一下,如果闻到或尝到有异味,要停止饮用,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即使是知名企业的产品,也应该及时反映,千万不要息事宁人,这种做法是对不良现象的纵容,不但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对他人的伤害。

        不容忽视的奶粉问题

        揭秘劣质奶粉的造假术

        (一)假冒伪劣害死人

        【案例回放一】“大头娃娃”事件

        2004年初,安徽阜阳农村的村民发现,从2003年开始,村里一百多名儿童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的现象,尤其是这些婴儿的脑部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婴儿为“大头娃娃”。一些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后经查证,罪魁祸首竟是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养料”的奶粉。这些劣质婴儿奶粉主要是以各种廉价的食品原料如淀粉、蔗糖等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成的,并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添加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按照国家规定,婴幼儿的奶粉蛋白质含量只有达到12%以上才属于合格的奶粉,而这些劣质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只有2%。根本没有营养。婴儿食用这种奶粉相当于在喝水,这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来说是致命的。

        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曝光后,“大头娃娃”一时在全国各地相继“惊现”??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黑龙江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因服食劣质奶粉导致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婴。惨剧,无情地在全国近半数的省份上演。

        【案例回放二】“肾结石娃娃”事件

        2008年中秋节,一起毒奶粉事件成为充斥假期的最大的社会事件,这个被定性为“重大事故”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同时对该品牌的奶粉进行了查封,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更是发布警告,禁止从中国进口奶粉制品。

        事件源起于2008年9月8日的一则报道:甘肃几个市县发现多名患有肾结石的婴儿,这些婴儿多在一岁以内,症状都是急性肾衰竭,进院时基本上都到了中晚期,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虽然事发地点不一样,但这些婴儿自出生后都是一直在吃三鹿品牌的奶粉。患儿的父母们联名上书,要求甘肃省卫生厅彻查病因。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江苏、山东、安徽、陕西、宁夏以及新疆等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发现患有肾病的婴儿,让人痛心的是,一个患儿离世时刚刚一岁,不知情的家人在他去世前还在给他喂食这种奶粉。

        时隔三天,9月11日,生产三鹿奶粉的厂家发出声明,经自检发现部分批次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数量达700吨。至此,消费者们的受害词典中又多了“三聚氰胺”这个名词。

        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是一种低毒性的有机化工原料,一般用来制造板材,不得用于食品。它进入动物体内会对膀胱和肾脏产生影响,引发动物膀胱炎、膀胱结石、肾脏炎症等。由于三聚氰胺的毒性不高,如果摄入量不高,会很快代谢不会残留在体内。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的安全标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然而,该问题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高达2563毫克/公斤。大多数患儿食用这种奶粉3至6个月就会发病。

        事件一经披露,相关部门立即组织调查。经过调查,此次事件的根源是一些牧场挤奶厅的经营者在鲜奶中违规添加了三聚氰胺,以便通过检查。由于这种物质中含有大量氮元素,添加在奶粉中,可以提高其中蛋白质检测数值。说得更明白些,三聚氰胺并不能提高蛋白质含量,由于目前奶粉检测蛋白质含量是通过含氮量推算出的,因此,不法经营者针对蛋白质检测方式上的漏洞,利用三聚氰胺中的氮使检测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达标。

        那么,为什么鲜奶的蛋白质含量不达标?主要原因是往鲜奶中加水。

        此次事件并非个案,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109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进行检验,发现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可见,添加三聚氰胺并非个案,出事企业的员工也坦言,由于奶粉原料涨价,加入三聚氰胺的企业多了。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对于逝去的生命来说则已于事无补。自事故曝光后,全国各地患儿人数每天都在增加,至17日确诊的患儿已达6200多名,死亡3人,这当然还不是最终的数据。

        更令人不安的是,无论是2004年引起“大头娃娃”的阜阳奶粉,还是此次的河北三鹿奶粉,都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如果说“大头娃娃”事件的肇事企业还只是无名小厂,那么此次的肇事企业则顶着“国内奶粉龙头企业”的名号,其奶制品均是免检产品。如果著名企业都有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安全奶粉吗?

        此外,值得大大质疑的是:食品检测标准是否太粗放?日常检测程序是否有漏洞?

        2008年的问题奶粉案给了消费者一记重拳,令人心生迷茫,如果说小作坊造假还可以通过不买来规避,那这些合法甚至知名企业敢于造假反映出奶制品市场尚存在混乱,监管机制仍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仍存在不足。消费者在等待监管部门完善机制的同时,只能如履薄冰地睁大自己的双眼。

        目前,国内市场上奶粉的制假主要有六种方式:

        1. 将动物毛皮经盐酸水解而成动物蛋白后,向其中掺入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冒充奶粉。

        2. 用猪油代替亚油酸,掺入牛油增加奶粉味觉,或与乳清粉等混合加工“人造鲜奶”。

        3. 标识严重不符,例如将同一配方生产的普通奶粉、中老年奶粉、学生奶粉等品质奶粉“乔装打扮”后冒充婴幼儿配方奶粉。

        4. 在他人生产的奶粉中掺入大量淀粉、糊精粉、乳精粉等原料,甚或直接以碳水化合物冒充婴幼儿配方奶粉。

        5. 被查处取缔的企业,以更换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名称等方式,重新注册新企业,由原制假者幕后操纵继续造假。

        6. 加入一些未列入检测项目的有害物质,上面案例中提到的三聚氰胺就是一例。由于这种物质并非奶粉中固有的物质,加入奶粉后用普通的检测方法根本无法辨别这种伪蛋白。当然,仅仅针对三聚氰胺来说,只要将检测方法稍作调整即可堵住漏洞,怕的是事故曝光前的不知情和不作为。

        在劣质奶粉中,针对婴幼儿的奶粉危害最大。

        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劣质奶粉的生产厂家中不乏证件齐全的企业。在被曝光的劣质奶粉中,一些摆在各大超市货架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牌也榜上有名。

        合法的企业造假比没有资质的小作坊造假更可怕。

        (二)进口奶粉,小心有害物质超标

        说起食品安全,人们往往会拿外国产品与国货相比较,继而感叹国内某些企业的无良,殊不知,国外的大品牌同样会拿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

        【案例回放】从2006年7月中旬开始,北京先后退运了三批美国奶粉,原因是亚硝酸盐超标。据检验检疫部门检测数据,这3批进口奶粉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每千克毫克、毫克和毫克,均明显高于我国目前现行的每千克不得超过2毫克的国家标准。

        亚硝酸盐是一种毒性物质,摄入过量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导致人体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成人摄入至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

        2005年,世界某知名品牌的牛奶碘超标事件也曾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喝该品牌的奶粉喝出甲亢,于是曝出了该品牌牛奶的问题。而当时“大头娃娃”事件刚过,正值国产奶粉全面面临信任危机的紧要关头。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敢于在国内行业出现危机的关口顶风而上,问题曝光后也不及时道歉,给我们消费者提了个醒: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过度“宽容”是对商家造假的纵容,因为,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良好的口碑是由消费者的严格造就的。

        (三)偷梁换柱,劣质、过期奶粉换名牌包装

        以名牌包装“装扮”劣质奶粉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不法制造者,他们的最初目的就是以假乱真;第二种来源是销售者。经销商在销售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由于厂家倒闭等原因而无法退回过期奶粉的情况,这时候,无良的商贩会将过期奶粉重新碾碎,然后装进仿造名牌奶粉的包装袋内,打上新日期继续出售。这些包装印制精美,还有防伪标志,足以以假乱真。

        消费者吃了过期的奶粉,轻则拉肚子,而如果在转装过程中,又不慎混入有毒物质,后果不堪设想。

        支招:远离劣质奶粉

        (一)谨慎购买,避开劣质奶粉

        1. 在不正规购物场所慎买奶制品,慎买不知名品牌的产品。

        2. 关注新闻,谨慎购买被曝光的品牌。

        3. 了解奶粉的大致价格,谨慎购买价格明显过低的“知名”品牌产品。

        4. 食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选购奶粉四法

        一看。看奶粉包装上印刷的图案、文字是否清晰;看文字说明中生产企业的信息和产品名称等标注是否齐全;看产品说明是否规范,正规生产的奶粉,无论是罐装的还是袋装的,其包装上都应该有配方、执行标准、适用对象、食用方法等必要的说明。

        二查。查看奶粉的制造日期和保质期限。一般罐装奶粉的制造日期和保质期限分别标示在罐体或罐底上,袋装奶粉则分别标示在袋的侧面或封口处,消费者据此可以判断该产品是否在安全食用期内。

        三压。挤压一下奶粉的包装,看是否漏气。在选购袋装奶粉时,双手挤压一下,如果漏气、漏粉或袋内根本没气,说明该袋奶粉已潜伏质量问题,不要购买。比较起来,罐装奶粉密封性能较好,能有效遏制各种细菌生长,不过,选购时还是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漏粉、破损、生锈等现象。

        四摇(捏)。通过摇(捏),检查奶粉中是否有块状物。罐装奶粉可摇动罐体进行观察,奶粉中若有结块,则证明有产品质量问题。罐装奶粉也可通过上盖的透明胶片观察罐内奶粉是否结块。袋装奶粉的鉴别方法是用手触捏,如手感松软平滑且有流动感,则为合格产品,如手感凹凸不平,并有不规则大小块状物,则该产品可能为变质产品,要慎购。

        (三)选购婴幼儿奶粉的特殊标准

        选购婴幼儿奶粉时,除了掌握以上辨别方法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标准:

        首先,购买前要看清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一定要根据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来选购相应的产品。要看清产品的标签,是否明确标注了产品的主要原料、营养成分表及调制说明,在食用时最好尽量按照标签上的说明进行。

        其次,尽量选购较知名的品牌。因为在生产方面,婴幼儿奶粉的技术含量较之普通奶粉更高,生产工艺要求更严格。一般来说,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企业生产工艺比较有保证,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比较有保障。

        最后,注意观察奶粉的外观和气味。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应该为色泽均匀的干燥粉末状固体,不应该有吸潮结块的现象。应该具有奶粉特有的奶香味,略微带有一些植物油脂的气味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油哈气”很重,则可能是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