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奶农遭遇十年来最大危机 面对奶企无议价权
    日期:2015-07-07 09:07  编辑: admin  来源: www.boyar.cn  查看:
    核心提示:莱西奶农遭遇十年来最大危机 面对奶企无议价权

          在胶东半岛存栏奶牛数目最多的莱西市,55岁的周中令眼瞅着奶价从去年每公斤4块4毛跌到眼前的2块8毛,“简直没法干了”。像他一样的诸多奶农,在近一年的奶业“熊市”中“节衣缩食”并密切关心国际形势—— 中澳自贸协定、欧盟取消奶业配额……大家迫切希望从中看清未来的生存状况走势。

       
          多方信息预示,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战”。在卖牛弃养的浪潮中,持续下跌的奶价正一步步逼近坚守者的防线,被寄予厚望的政策扶持,旗帜鲜明地支援了规模化发展。中小奶户要想从“奶贱—— 杀牛倒 奶—— 奶荒”的恶性循环中突围,需要将粗放的小户散养方式转变成规模化、现代化的“大户”养殖产业链。
       
          牛市”陷进了熊市里
       
          6月26日,股市深跌,而莱西市河头店镇西仲芝村的周中令却早有套牢之感 ——在春节后的卖牛潮里,因为舍不得低价卖出养得膘肥体壮的奶牛,现在只能“越养越便宜,越便宜越卖不起了”。
       
          2014年秋,潍坊牧校毕业的儿子一心想返乡养牛,周中令下了狠心从东邻花7.5万元买进五头牛。一个月后奶价骤跌,儿子上网一看,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落定,忧心于未来澳大利亚乳制品零关税的冲击,“拔腿跑去上海当兽医了”。
       
          在周家儿子出走之前,奶价下滑早有征兆。马连庄与河头店同为莱西养牛重镇,在马连庄养牛近17年的老柳多年来兼开收奶站,对奶价极为敏感,“2014年二三月份就出现下滑了”,但2013年5月以来奶价都连续涨了38周了,“谁能想到刚刚还‘奶荒’,怎么一转眼就‘奶剩’了呢?”
       
          老柳在2013年奶价高涨时投资建牧场,2014年6月投产时,奶还能卖到4块4毛一公斤,但价格一直回落。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山东生鲜乳收购价格从2014年3月开始持续走低,2014年11月、12月急剧下滑。到今年第17周,山东牛奶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96元,同比下降30.84% ,远低于每公斤3.5元的综合成本价。
       
          在老柳等多位牧场主看来,奶价大幅下降与进口奶粉大幅快速进入直接相关,也与近年来国内牛奶的增产有关。“进口一吨奶粉只要一万八九,我们用原奶制成奶粉,基本上一吨两万六七吧。”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口奶粉88.4万吨,同比增长20.2%,加上2014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奶源过剩已成事实。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小散户、小区首先受到了冲击。三个月前,周中令养殖小区的合作乳企给出了每斤1块钱的收购价格,低于养殖成本的价格相当于委婉拒收牛奶。“抓牛人”从各地拥来,将二十家养殖户的牛几乎抢购一空。养牛人,就这样遭遇了惨烈的“熊市”。
       
          十年来最大“奶危机”
       
          与等着奶牛价格回升后卖牛“散伙”的周中令、周兰清不同,64岁的徐翠珍养牛16年,对奶市的起伏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养一个月就赔一万,”6月29日上午,刚刚给48头牛铡完草的徐翠珍拧开养殖小区的水龙头洗去满脸的草屑,一抹脸上的水,马上又声明:处理了很容易,但是等奶价好起来再聚那么多牛就很难,“所以要坚持到底!”
       
          1999年,“政府号召开会”,老伴回来汇报专家的话说,“养头牛不费事,权当养个大学生儿。”这话打动了只有一个姑娘的徐翠珍。两口子紧巴巴凑了2700块钱“抓回一头牛”。玉米面、麸子喂着,每天产20斤奶,徐翠珍一天两趟蹬着自行车送去收奶站,第一个月赚了600块,“真比养个大学生还强!”
       
          三年后,这头功臣一样的奶牛让徐翠珍成了村里令人欣羡的养牛“大户”—— 七头牛,日产奶100斤,月收入三四千。2008年三鹿事件之前,徐翠珍的收入随着奶价爬上新高——月入近万。
       
          彼时,“一个马连庄就集合了中国各大乳品公司的收奶站”,柳志浩掰着指头一口气数出八九个,各大公司都找当地有影响力的人抬高价抢奶。在彭格庄一带收奶的董绍志,参与了最初从黑龙江贩牛及之后长达16年的收奶工作。当年他贩卖到附近村庄的几百头牛被一抢而光,收奶车从3吨换成5吨,最后换成10吨,上门交奶的人,每天早上都要早早排队,如今门庭冷落,“每天不到600公斤奶,连成本都赚不来”,他干脆赋闲在家。
       
          七年来,养奶牛的人一直记着三聚氰胺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在他们开始拿现状进行比较,“比三聚氰胺那时还黑暗。”
       
          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撤销了奶站,散户减少一半;2014年以来,仅剩的雀巢奶站逐渐减少,至2015年4月也陆续撤销,“散户几乎没有了,连小区的奶乳品厂都不要奶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牧场主说。
       
          从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产业升级煎熬着每一个奶户和场主。
       
          “往后我们这种养殖模式应该也不允许了,都是规模化养殖了。”出生半年的小牛犊把红桶里洗奶瓶的水舔得一滴不剩,周兰清用大拇指刮了刮牛犊粉红色的嘴,感叹道。
       
          政策的确倾斜向了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和牧场。山东省最新安排的2000万扶持资金将重点对奶牛存栏200头以上(含200头)的养殖场、养殖户、奶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补贴。
       
          作为规模化养殖的过渡阶段,养殖小区负责人老王几年实践下来深感不易,“硬件投入再好,即使让牛住上星级宾馆都没用,关键是管理。”而想用小区生产提出的“统一实施畜禽防疫消毒、统一品种改良、统一购进饲料、统一挤奶、统一粪污处理”的“五统一”管理改变散户的饲养方式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