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溢价见证乳业“非诚自扰”
    日期:2011-02-16 09:47  编辑: admin  来源: 中国质量报  查看:
    核心提示:这个春节,一定不是中国 乳业 的好日子。因为,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婴幼儿 奶粉 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目前洋奶粉已抢占5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的产业链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与之对应,一场 乳品 行业大清理正在进行中。按照政府《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

      这个春节,一定不是中国乳业的好日子。因为,在刚刚召开的“中国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目前洋奶粉已抢占5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的产业链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与之对应,一场乳品行业大清理正在进行中。按照政府《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重新申领生产许可证。 不够良性的消息一再刺激我们的神经: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的洋品牌们已经不满足市场份额的激增,又玩起涨价把戏。分明以垄断的姿态傲视消费者。然而,他们的算盘却是如意的。年前,美赞臣婴幼儿奶粉传出涨价8%,这是洋奶粉多次提价后的又一轮“涨声”。有媒体称“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洋奶粉已经逐步掌控了我国奶粉行业的定价权”。

          令人担忧的或许不仅是现象,还有事态发展的趋势以及深藏于背后的原因。与洋品牌涨价相对应的是,本土品牌纷纷降价却依然惨淡。

          从市场的视角,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愿意从价签上数字的变化来判断价格的涨跌。然而,笔者更愿意从品牌学的视角来判断中外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已经优势易手。从这个角度看,洋品牌不是涨价,而是溢价。因为,涨价的诱因基本来自成本变化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溢价则来自品牌信誉度的变化。只有从品牌溢价的角度才能解释为什么本土品牌降价而洋品牌涨价。这似乎也在证明温总理在金融风暴初期说过的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问题的关键是,洋品牌的信心是谁给的呢?

          市场分析人士常把“市场份额”挂在嘴边,殊不知,市场份额的核心是“消费者份额”。中国有句古语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不会轻视这一信条。在市场经济时代,成功的企业家似乎也愿意探讨人心向背的路径。但是,基于对“民”字理解上的差别,那些在“民”字前边缀以“愚”字的企业家,不自觉地在“得”字前边缀以“骗”字。他们的心路历程是否可以这样解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以诚实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夫去“赢得人心”成本太高,收效太慢。而以花哨的功夫“骗得人心”则可以“无中生有”“翻空出奇”,成本低、收效快。一位著名企业的品牌总监就曾经面带狡黠地教诲笔者:“中国的消费者是一个十分健忘的群体”。其潜台词就是:在中国市场玩儿不诚信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中国乳业从业者的诚信度无人测评,笔者也不好妄加断言。但是,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本土乳业品牌普遍不信任,却是无需分辩的。几经提振,乳业慢慢恢复,“倒奶宰牛”的现象得到遏制。但是,让30多万婴幼儿尝尽苦痛的肇事者——奶粉却难以“恢复名誉”,在“三鹿”品牌化为乌有之后,“三鹿”的阴影却深深地印在“本土奶粉”之上,成为挥之不去的“潜商标”。说“中国消费者健忘”的人,其实自己就忘记了一句古训:“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怕井绳毕竟是心理疾病,而且,一口井只有一条井绳,想吃水就必须面对它。怕奶粉就不是心理疾病,而是理性判断了。在能不吃就不吃的市场取向作用下,目前的奶粉市场已经只剩下“婴幼儿”这一块了。没有品质判断力的婴幼儿不可能站出来替本土品牌说话,更没有家长在能够买得起的情况下,愿意冒险去见证本土品牌已经过关。

      何况,在市场过剩的全球化时代,人们还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于是,本土品牌眼睁睁看着洋品牌边提价边做得意的鬼脸。那些洗心革面、“重新做奶”的品牌们,面向苍天痛心疾首,面对市场无可奈何。

          当然,我们还是怀着一份善良,希望本土奶粉品牌尽快振作。毕竟,竞争是市场健康的前提。毕竟,靠奶牛养殖为生的父老乡亲也是我们的一份牵挂。但是,给婴幼儿母亲以信心的不是空洞的愿望,而是完善的保障体系;不仅是一个养牛人、一个收奶站、一个做奶粉企业的良知与自律,而是整个乳业完善的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