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及被主导:奶农转型游走“中间路线”
    日期:1970-01-01 08:00  编辑: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查看:
    核心提示:

      在这场势在必行的“奶源革命”中,摆在转型奶农面前的,似乎有数条路:变身为养殖大户,开办家庭牧场;被规模牧场收编;合作共建或由奶农带头人主导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与乳品企业共建或由政府统筹,集中归入养殖小区;放弃养牛,转寻他路。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小本经营的奶农而言,中间那条“合作共建”的道路可能更现实一些。

          奶农共建疑似尴尬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奶站管理与奶源发展”课题组前不久向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交了一份“答卷”。受其委托,课题组对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河南、重庆、四川9个省份15个市(区)的奶站管理和奶源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结果并不太乐观。

          据课题负责人孔祥智教授介绍,奶农专业合作社虽然是《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三个投资主体之一,但是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奶农合作社发展较慢、数量很少,对保护奶农利益、保障质量安全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一些地区即使强行推进个体奶站进合作社,也往往多为“虚”的合作社,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奶农专业合作社应有的功能。

          就职于内蒙古奶业协会的张艳枫和杜芳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奶牛养殖小区只是把奶牛简单地集中起来,小区制定的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等“五统一”措施很难落实;奶农合作社由于不是真正的实体组织,责权不够统一,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遇到降价严重的情况就合作不下去,只能赢利不能亏;奶联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奶牛养殖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但奶农在奶牛养殖不挣钱的情况下,都不放心把牛送到奶联社,他们担心万一“分几年红”奶联社就倒闭了,那亏损将会更大,何况现在奶业回暖,奶牛养殖利润不小,奶农就更不愿意将牛送到奶联社。

          也有好消息。

          “真正的奶业合作社还是能让奶农看到希望的曙光。”张艳枫举例说,“三聚氰胺事件”曾使包头市达茂旗奶农蒙受巨大损失,先是一些丰富经验的养牛大户在达茂旗旗委、政府和畜牧局以及养牛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其他奶牛养殖大户成立了奶业合作社,而后许多养殖小区和散户纷纷要求入社。去年11月11日,达茂旗畜牧业局召集达茂旗所有的奶户、养殖大户成立了漠南奶业合作社。奶农入社前奶价每公斤仅2.4元,现在都享受到了牧场待遇??每公斤3.15元的基础奶价,个别牧场年均奶价甚至达到了每公斤3.55元。

          据悉,漠南奶农合作社由理事会负责日常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对入社成员订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权责更加明晰,更好地保证了“五统一”的实施。“奶牛寄养、托管、入股等细分的合作方式,为奶农入社提供了多种选择,也让他们逐步适应并慢慢向规模化养殖过渡。目前,合作社成员有157人,入社社员占养殖户的80%。”

          张艳枫坦承,达茂旗奶业合作社在奶业最低迷时期成立,合作社规模庞大、资金短缺,85%的成员是奶农,文化水平低,对奶牛养殖的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接受比较慢。虽然现在奶农积极参与合作社,但对能否长期受益仍存疑问,多数人还处于“边走边看”的状态。

          乳企主导共建之路更顺畅

          相形之下,由乳品企业主导的共建之路,似乎要顺畅很多。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伊利主导的“奶联社”合作化产业模式备受关注:它由企业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和资金平台,吸纳奶农以现有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还可以种草、种地或者打工并获取回报。

          有关报道称,此前奶联社未能大规模发展的原因在于:资金短缺难以扩大养殖规模,奶牛养殖场因不能办理土地使用证,也就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此外奶农依然有顾虑。而今年伊利特别拿出资金,为奶联社找土地、盖厂房,奶联社只需要租赁厂房、引进奶农即可经营。

          另一个好榜样是光明主导的租赁式养殖小区。其特殊之处在于:小区的产权虽然属于奶农,但经营管理权属于光明,公司每年给奶农提供租赁费和承包费,并承担所有的市场风险。奶农则把奶牛放进小区内指定的牛舍,按照光明牧场的养殖规范操作并接受管理和监督。据悉,光明在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承包租赁了20多个养殖小区式的牧场,公司专门派出100多人的技术队伍,提供人工授精、饲料搭配、饲养指导、奶牛医疗保健等符合光明标准的系统化服务。

          有些养殖小区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都归奶农,派出的技术人员只有指导权、建议权,在养殖上却没有决定权,怎么喂、喂什么还是奶农自己说了算,这就为奶源安全埋下了隐患。承包租赁掌握经营管理权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有效监控、防止奶农掺杂使假,同时帮助奶农提高养殖水平,使得产量和收益都相应提高。目前光明承包租赁的小区牧场,奶牛产量比原来提高了50%?100%,原料奶质量也明显提升,奶农受益,养牛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谁的地盘听谁的,对于“合作共建”而言,这同样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由奶农自己主导、政府推动的合作社或养殖小区,在资金、设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均有欠缺,但在定价话语权和出售对象的选择权上更有地位;由乳企主导的奶联社或养殖小区,养殖水平和产销收益较为平稳,但在出售对象和定价上显然只能听命于企业。

          但无论哪种模式,对于正处转型期的千万家养牛散户而言,恐怕只有效益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