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尚未终结豆类期价有望企稳回升
    日期:2010-12-13 12:57  编辑: admin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  查看:
    核心提示:豆类的供需基本面依然偏多,“中国需求”和“南美天气”是两个较大的支撑力量,同时连豆期价在第四季度一般也都会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性上涨行情。但是,短期来看,上述基本面可能会继续为政策让路,建议投资者待政策明朗、市场出现明显的止跌企稳走势后,再布局中长线多单。

       虽然当前商品市场行情因爱尔兰债务问题和中国政府调控物价的影响尚未企稳,但具体到豆类市场而言,未来在豆类市场基本面利多的支持下,豆类尤其是连豆期价将逐步企稳并回升。

          通胀PK政策紧缩

          毋庸置疑,令本轮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及相关调控预期。11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时隔9天之后,中国央行再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目前,加息预期则一直“困扰”市场。与此同时,通胀调控的行政手段层出不穷。11月8日,国务院第一次在粮食购销问题上发出“急电”,要求对秋粮购销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物价政策措施,首提临时性价格干预;11月21日,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稳定物价;11月24日,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同时出台调控监管举措,商品期货日内开平仓全面进入双边收费阶段。

          然而,通胀由来已久,稳定物价也非朝夕之功。“控通胀”一时也很难替代“保增长”而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笔者认为,政府紧缩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控通胀”任务的紧迫性不假,但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打压物价,而在于打压投机炒作之风。时间窗口一过,农产品的价格还会回到由自身基本面主导的市场行情中去。

          全球大豆市场:“中国需求”与“南美产量”

          中长期而言,全球大豆市场的供需格局依然能够支持豆价。这里除了从全球大豆供给偏紧,即库存消费比偏低考虑外,“中国需求”和拉尼娜天气对南美大豆产量的不确定影响将会给市场提供较好的炒作题材。

          现阶段中国已经是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市场和第一大大豆出口市场,因此,对美豆而言,“中国需求”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尽管还缺乏实实在在的“话语权”。据美国农业部大豆出口销售报告上的数据统计分析,美豆出口销往中国地区的占比将连续两年超过60%,其中2009年占比为61.23%,今年前10个月占比为60.84%。《油世界》称,2010/2011年度,中国进口将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约57%。

          在美国农业部11月9日公布的月度供需报告中,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数据都有明显提高。其中,巴西的大豆产量调增至6750万吨,上期预测为6700万吨,阿根廷的大豆产量调增至5200万吨,上期预测为5000万吨。也就是说,南美大豆产量不容有失,先前虽然对拉尼娜天气有所警惕,但还是做了相对乐观的估计。然而,从最新的情况来看,拉尼娜气候对巴西和阿根廷的影响似乎都有所加大。

          整体来看,“南美天气”和“中国需求”是支撑美豆的两大基石。国内大豆市场:供给偏紧与产业

          政策

          根据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由于预期进口量不断提升,中国国内大豆库存消费比环比连续增加,最近3个月的数值分别为20.18%、22.89%和23.91%.不过,即便如此,该指标还是处于相对的历史低位,在国内大豆消费水平快速飙升和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的背景下,豆类市场的安全系数偏低。

          长期来看,国内油厂压榨利润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状况。比较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近期豆油、豆粕价格的大幅跳水,厂商压榨利润明显下降。11月上旬,市场大幅下跌之前,国内大豆压榨利润最低是在黑龙江地区,但也达到了275元/吨的水平,而部分地区进口大豆压榨利润最高已经在400元/吨以上。目前,上述地区的压榨利润已分别降低至每吨50元和每吨150元左右。不过,冬季是中国传统的油脂消费旺季,且养殖业继续回暖,饲料消费比较旺盛,厂商的采购积极性并没有受到太大打压,预计大豆期价继续上演季节性上涨行情的可能性偏大。

          从国内豆市来看,国家今年的临时收储新大豆价格为每吨3800元,按照以往经验,这个价位也基本上就是豆价的底部,豆价越是接近这个位置,投资者做多的信心越足。从本周开始,政府将陆续安排一定数量的食用植物油、大豆投放市场,从政府的调控决心和实际调控能力考虑,短期内投资者必须警惕。

          综上所述,豆类的供需基本面依然偏多,“中国需求”和“南美天气”是两个较大的支撑力量,同时连豆期价在第四季度一般也都会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性上涨行情。但是,短期来看,上述基本面可能会继续为政策让路,建议投资者待政策明朗、市场出现明显的止跌企稳走势后,再布局中长线多单。

       

            相关文章